寒冬12月的一个清晨,天空中飘着小雨,坐着车,沿着起起伏伏的乡路前行,因婺州窑,司机和我打开了话匣子,而陈新华这个名字,仿佛和婺州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说起婺州窑,便不能不提他。
在灰瓦白墙的中国婺州窑博物馆内,见到了让千年婺州窑重新焕发光芒的陈新华。说起婺州窑,他更是停不下来。从年陈新华高中毕业进入金华古方陶瓷厂工作开始,40多年来,他与陶瓷结下了不解之缘。
婺州窑博物馆偶然契机,成就今生事业
年,陈新华被金华古方陶瓷厂派到龙泉学习制陶工艺,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耳濡目染,得其精髓。
在龙泉学习期间,他恰巧遇上几位陶瓷专家在龙泉陶瓷厂调研并撰写《龙泉青瓷》一书。而他利用工余时间帮几位专家抄书稿,知道了婺州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而那时,仅仅是理论有所了解。真正让喜爱并研究的陈新华动了心思,立志于制作、恢复婺州窑,可以说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那是年的秋天,金华以市花茶花为名,举办了一届‘茶花节’,作为配套活动,展开了一场关于婺州窑的研讨。当看到展出的几件古代婺州窑作品时,我被深深地吸引了。”就是那一眼,成为陈新华婺州窑事业的起点。
年6月15日,因需采购材料,陈新华前往景德镇,无意间的一个电话,他从恩师徐朝兴大师处得知景德镇将于当年10月召开“首届国际陶瓷博览会”,这个消息触动了他,这可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陈新华有理论知识,也有陶瓷的实践经验,更早在年,他就对收藏的古婺州窑瓷器进行了造型、釉料配方和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工艺不在话下。但亲自上手制作婺州窑,却是从来没有过,这让他犯了难。
恩师徐朝兴得知他要恢复婺州窑,一如既往地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在秉烛夜谈之后,6月17号,陈新华回到金华,18号准备妥当所需要的材料,19号前往龙泉,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闭关”,沉浸于古代瓷窑的书籍资料中,从中挖掘、整理出婺州窑的原型;8月,在一点点摸索后,婺州窑的窑炉搭建了起来;9月18日,新时期的婺州窑的第一炉炉火终于被点燃了。
由于这是自明清婺州窑没落后的第一次尝试,陈新华虽然充满信心,却也有些不安,为此,他特别隆重地举行了“请窑神”仪式,还自己撰写了一幅对联,贴在窑炉上。每烧一窑,都需要几天的时间,而等待的时间总是特别漫长。
度,度,度,陈新华摆放在窑炉内的三角锥(用来测温的土方法)始终没有变化,这让他很是紧张。终于,到了度,三角锥倒了,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了一半。而另一半,则是等到开炉之后才真正落地。
第一炉的成果只除了一些作品烧过头了,其他都很不错。有了第一炉的成功经验,9月28日,陈新华又紧接着烧了第二炉,这次的成果更优,共烧出了多件作品,他精心挑选了58件,赶在博览会开幕前运送到了景德镇。
“仿佛是冥冥中注定好的,58件作品刚好装满4个箱子,而这4个箱子又刚好塞进了客运大巴的行李箱中。”陈新华感慨道。
在“首届陶瓷博览会”上,婺州窑既有陶器的深厚,又有瓷器的清新;既有点彩乳浊的风韵,又有彩绘墨褐的独特,这些特征有别于其他品种的陶瓷,而陈新华的作品中,包含了传统的婺州窑器形,也有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融入了现代鲜活艺术元素的作品,令观众和专家们眼前一亮,获得了陶瓷专家的肯定。
婺窑灰釉长颈盘口瓶著名陶瓷美术家张学文为他题写了“婺窑新生,后继有人”8个大字,给了他很大激励。
同年,陈新华创办了婺州窑陶瓷研究所,古婺窑火重新写下了历史性的一页。年,“婺州窑陶瓷烧造技艺”列入国家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而他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州窑陶瓷烧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众人不解,亦不改复窑心愿
婺州窑最早烧制于商周时期,发展于六朝,鼎盛于唐宋,于元、明、清几代渐趋衰落,这门手艺几乎失传。
说起婺州窑的没落,穴窑数量的减少及技艺的失传,陈新华认为,这是每一个时期的不同审美趋向所导致的结果:“在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审美观都是跟着皇家走的。唐朝皇帝喜爱婺州窑,婺州窑便成了官窑;到了南宋,临安的帝王们喜欢上了龙泉窑的梅子青釉,元朝时朝廷又看上了景德镇青白瓷、五彩瓷,婺州窑自然就冷淡了下来。”
现在提起婺州窑,虽不像龙泉、景德镇那样家喻户晓,但也渐渐打出了名气,爱好者和以婺州窑为职业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与陈新华几十年的努力分不开。而当时,当陈新华想要恢复这门技艺时,在很多人看来是天方夜谭。
资金的困难一度是阻碍他研究的“绊脚石”。陈新华立下志愿后,便把稳赚钱的雕塑工程介绍给朋友,也不再进行陶瓷工作,一心扑在了众人看来没有“前(钱)途”的婺州窑上头,任凭他人如何劝解,也不改他的心愿。
“买原材料,分析其中原理,拉坯制作、烧窑,花钱便如流水一般。”陈新华有收藏古家具的爱好,他曾付了2万人民币的定金定下一张心怡的紫檀木书桌,只等着适当的时间搬回家,但这时,他却遇到了资金紧张的问题。
他与紫檀木书桌的主人商量,先拿回一万应急,但钱很快就见了底,他又要回了5千,还是杯水车薪,陈新华一咬牙,拿回了所有的定金。“纵使舍不得,但恢复婺州窑迫在眉睫,紫檀木书桌我相信总有一天可以再买回来。”陈新华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非常感慨。
年10月,陈新华迎来了他第一个“丰收年”,他精心挑选了1件传统婺州窑作品,一件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作品,一件陶艺作品组合成《古婺遗韵》,参加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三件草木灰釉作品显得别有味道,一举获得金奖。
年,《传统婺州窑烧造工艺》通过国家科技成果验收,这标志着千年古婺窑火的重燃点亮了“火炬”;年6月《婺窑青釉斗笠碗》获中国·深圳第六届文化产业博览会一等奖,9月《婺窑原始青釉盘口瓶》获首届历史名窑技艺大赛金奖。
年10月《婺窑和谐之音》获首届(杭州)中国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婺窑灰釉贴辅首洗》获第二届(杭州)中国国际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年10月《婺窑乳浊釉堆塑蟠龙塔瓶》获浙江陶艺塑艺精品展金奖;年4月《釉下褐彩山水天球瓶》获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年10月《婺窑褐彩山水金华》获首届亚太手工艺博览会金奖;年3月《婺窑器之韵》获中国国际陶瓷艺术大展金奖;年4月《双猴捧月尊》获第六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年4月作品《火石红》获得“第七届中国(浙江)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
每次参展,陈新华总会不负众望得获得大奖,业界人士戏称他为“获奖专业户”。
婺窑灰釉刻宝相花天球瓶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州窑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浙江青瓷中青年十大名师等一个个头衔,也随之落在了他的头上。
在很多人看来,陈新华是幸运的。
确实,他是幸运的,如果他没有敏感地抓住时机,没有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没有任劳任怨、殚精竭虑,那么,也不会有今天的陈新华。
学无止境,不断提升
薪旺万代家业隆,火留子孙沐春风,目前陈新华有二十几位徒弟在学艺,各个都有不同的爱好和特长。现已成为带徒弟的老师傅的陈新华,谈及自己学艺四十余载,总结成一句话:学习。
年,刚踏进陶瓷界的“大门”,陈新华就幸运地遇到了他一生的恩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徐朝兴先生。
到金华古方陶瓷厂工作不久,他就和其他几位同事来到举世闻名的青瓷之都——龙泉学习制瓷技艺,带他们的正是徐朝兴,他将自己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辈们,还要求他们学习更多的与制瓷技术相关的知识,这让陈新华有了步入陶瓷烧造的“法门”并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直到现在,徐朝兴大师依旧如当初一般悉心指导,并不时给予提点;而陈新华的天分和好学,更是让徐朝兴大师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年,陈新华到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进修一年,师从傅维安、应真华、沙志迪、陈长庚等教授学习陶瓷雕塑。
年,陈新华又被推荐进入浙江美术学院工艺系陶瓷专业学习,师从邓白、李松柴、陈淞贤、冯罗铮、高建新等教授研习陶瓷制作工艺。
年,他回到古方陶瓷厂工作,开发设计了不少新产品;年,他“下海”做过雕塑、搞过装潢、开过陶吧……这也是造就他后来集百家之长,全能创作的缘由之一。
如果只是简单复制传统婺州窑,那么,婺州窑不会有今天的辉煌。
在古代工艺的基础上,陈新华融入现代人的审美理念,赋予作品精神和情感,使婺州窑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陈新华把古人的瑕疵化为绝活,使跳刀成为特色纹饰;又削繁为简,使堆塑造型简洁大方。他创作的婺州瓷,纹饰丰富、手法多变、大气自然、古朴耐看。大则如婺剧豪放粗犷,精则如婺学严密细致,纤细则如婺女亭亭玉立,一经推出,立即受到高端收藏家、知识分子的喜爱。
婺窑灰釉贴辅首洗除了自己创作外,陈新华也不断培养后继者。为了更好地拓展婺州窑陶瓷文化事业,扩大婺州窑的知名度,增加对婺州窑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年,他建立婺州窑博物馆;年,金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联合龙泉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等传统烧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共同推出“名家名窑名瓷”公益展活动,并将义卖所得善款20余万全部资助给金华市启明学校,同时陈新华也是上海暖暖公益的赞助人之一。
“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脚踏实地,心志高远”,这是陈新华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直在遵循的人生格言。他也告诫学生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为婺州窑发展服务。”
转变思路,发展未来
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碗,越州上,鼎州次之,婺州次,岳州次……”
作为中国传统陶瓷文化中的一脉,婺州窑在不同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主要烧制青釉瓷、乳浊釉瓷、褐色瓷、黑釉瓷、彩绘瓷等瓷器;并以盘口壶、罐、碗、熏炉、笔筒、水盂、虎子、唾壶、花瓶等器皿为主,其中尤以堆塑作品最具艺术特色,但是如今这种技艺往往被遗忘在作品创作中。
在陈新华看来,婺州窑不管过去,还是未来,其生命力是不容小觑的。
自古以来,婺州窑与其他窑系不同,她往往着眼于市场的需求,烧制老百姓需要的器物,而不仅仅是官窑;今天的婺州窑也是如此,既要传承古人的精髓,更要放眼未来,结合现代审美情趣。
“传承发展,矛盾要统一,要扣住传统的命脉发展,但是发扬婺州窑,必须要做大产业,传统技艺最终要转为生产力,要批量生产,走进每家每户,这样才能提高其知名度。以前的陶瓷主要以收藏为主,现在主要开发日用品(茶杯、茶具、香具等)。”
现在,陈新华更是作为“中国·婺窑非遗小镇规划”的牵头人,致力于婺州窑文化的宣扬。“非遗小镇是一个以婺州窑文化为中心,展示金华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文旅体验、农业观光为一体的非遗小镇。其间主要分为体验馆、汉灶古村、汉灶窑遗址,还有老粮仓改造成汉唐风格的婺州窑博物馆(大师工作室),室内陈列延续汉唐古朴的风格……”
陈新华工作照在记者采访时,古朴的工作坊外,“砰砰砰”的打桩声,“滋滋滋”的电焊声,“格叽格叽”的锯木头声……声声传入耳内,在这一片嘈杂的声音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婺州窑未来的画面:
婺窑非遗小镇里,人来人往;而拉胚机一圈圈旋转着,不改初心。
(文/俞越)
陈新华,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州窑传统烧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年创建金华婺州窑陶瓷研究所,致力于收集整理、研究传承、创新发展婺州窑陶瓷文化事业。设计创作的当代婺州窑作品获得国家级金奖12个、省级金奖8个,其中国家级、省级特等奖各1个,银、铜奖12个。作品釉色纯真、品格高雅、章法有度、古风朴面,既体现了造型稳健柔润雅致风格,又彰显其阳刚雄壮气势。多年来倾心于中国历史名窑婺州窑文化的研究与领悟,并充分吸收博大精深的古代陶瓷艺术的素养,其创作的陶瓷艺术作品给中国当代陶瓷美术界带来了一股既秉承传统又张扬个性的清新艺术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