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景德镇陶瓷彩绘雕塑,彩与塑

本文乃作者小衫说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陶瓷彩绘雕塑中彩与塑的关系塑绘结合,从原始社会的彩陶艺术便已有之,塑与绘几乎是同时出现和发展的。景德镇的陶瓷雕塑在历史上主要有两大类,一是青白瓷雕塑,一是彩瓷雕塑。五代两宋的陶瓷雕塑以青白瓷为主,雕塑强调的是塑形,雕塑的造型主要通过手工捏塑或工具刻画,通体施单一的透明青白釉或在局部稍加褐彩点染而成。

青花的出现逐渐形成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地域性特色,从此釉上、釉下的多种形式的彩绘装饰代替了以前的刻画花和捏塑、堆塑装饰,只有在器物的附件。上仍然保留着手工捏制的痕迹。彩瓷的盛行使“景德镇陶瓷雕塑重彩不重塑”在民间广为流传,一种形式风格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说是景德镇的陶瓷雕塑为了便于彩绘,弱化形体的塑造,采用大体块大面积塑造是为了大色块的描绘,细节的手工捏塑刻画用色彩代替描绘;也有的说是因产量大,为迎合市场大量生产的需要,造成形体塑造不足,就用加彩来弥补;甚至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因雕塑的泥没有德化的泥白,通过彩绘可以掩盖胎体上的瑕疵,故有“遮丑”的说法。

陶瓷彩绘雕塑中彩与塑的关系塑绘结合,从原始社会的彩陶艺术便已有之,塑与绘几乎是同时出现和发展的。景德镇的陶瓷雕塑在历史上主要有两大类,一是青白瓷雕塑,一是彩瓷雕塑。五代两宋的陶瓷雕塑以青白瓷为主,雕塑强调的是塑形,雕塑的造型主要通过手工捏塑或工具刻画,通体施单一的透明青白釉或在局部稍加褐彩点染而成。这些传言是否属实?是不是偏见?在此不展开论述。彩和塑成J景德镇陶瓷雕塑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如何处理彩与塑的关系,也是古往今来从艺者孜孜以求的技艺高度。

青花瓷

不管是塑重于彩,还是彩重于塑,一件优秀的陶瓷彩绘雕塑作品必须是塑绘结合完美的作品。“我国陶瓷雕塑界,通常习惯用‘彩绘’代替‘装饰’使用。所谓装饰,是指一事物饰于另一事物之上,而装饰的目的,是为了更加完善作品、美化作品,一道完成作品的创制任务。严格地说,加彩的陶瓷雕塑实质上是雕塑与彩绘结合,形色并用即立体造型语言同平面绘画语言融为一体的雕塑品,决不能孤立地把它看成是单纯表现装饰的技巧。”川由此可见,陶瓷雕塑中造型与彩绘的关系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层次的意义。景德镇陶瓷彩绘雕塑体现在塑与绘的关系上也有一一个延续。转变、融合的过程。彩绘与造型之间存在着相互补充的关系,如果造型过于繁复,那么彩绘仅起点缀作用,如果在陶瓷雕塑上出现大面积的彩绘,为使画上去的图案、线条、纹样不“变形”,就尽量概括,甚至接近于板面状,对其造型的要求就相对来说要概括、简洁。

景德镇陶瓷彩绘

那么,彩与塑有何深层关系呢?从总体上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互相映衬的关系,是互为作用的关系。具体可分为彩与塑的主从关系、彩与塑的并重关系、彩与塑的程序关系。民间“七分彩三分塑”的概念,是站在彩的角度的一种说法,强调彩轻视塑的作用。实际上彩与塑是艺术形态的整体,具有互相依存的关系,其重要性不可或缺。彩与塑的关系一般有以下三种理解。彩与塑的主从关系彩瓷雕塑,以彩为主,其坯胎造型力求简洁、单纯、明了。泥稿块面感要强,细节都是通过彩去完成,也就是说,泥塑造型只是彩瓷雕塑的半成品,在此基础上进行彩绘,会使雕塑精神提振,会使瓷塑面貌清新悦目。

比如我们熟知的布袋罗汉,其成瓷白胎造型,人物造型只是大的衣褶和动势变化,其开相、衣纹图饰、肤色均要通过彩绘手段予以实现,达到神态酣畅、笑容可掬的艺术效果。因而,以彩为主的彩瓷雕塑,多数,通体全彩,仿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动物形象,是对人物、动物形象的再现。塑是一个基础形态,彩是艺术语言的重点,在这里彩与塑的关系是主与次的关系,是一一种主从关系。

布袋罗汉

另一种主从关系是以塑为主的彩瓷雕塑主从关系。顾名思义,这类彩瓷雕塑是以塑的形态为主,彩绘只是起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徐波的瓷塑《黄安守龟》,表现的是一个道教传说,其造型浑厚夸张,形态怪异,略显诙谐,粗犷的衣饰肌理,全用工具剐削而成,兼用麻袋布压戳增加粗质材料效果。黄安的头部、手足,在写实的基础上,刻画出意象的表达,达到了中国传统雕塑强调的神形兼备的艺术效果。

雕塑在坯体复制完成后,用大缸把釉稀释成水浆状,涂擦在雕塑人物的衣纹上,再用细棉布在涂满的釉上轻拭表面,对釉面凸出的部分若有若无地进行处理,这样烧成之后就会出现厚实又有变化的衣饰肌理。头、手足、肉身部分要再行勾勒,做肌肤的点彩处理,以出现画龙点睛的效果,特别是开相,要画好眉毛、胡须,勾勒好眼神,更加烘托出黄安守龟的诡异神态,有着出神入化的艺术感染力。所以,这种点彩是提振精神的绝好手工艺,是塑与彩的最佳匹配。

彩瓷雕塑

彩与塑的并重关系,主要体现在像生彩瓷雕塑和人物、动物彩瓷雕塑上,或者是体现在仿自然形的彩瓷雕塑上。我们知道,自然形都是色与形的有机综合物,自然界一切非人为物质形态,都可以成为像生彩瓷雕塑的造型原本。如乾隆时期出品的大白菜、大南瓜以及灵芝等自然物的像生彩瓷雕塑,因为古代手工艺人的高超技艺,模仿得几可乱真,在一种超写实的艺术成分中得以再现。这类彩瓷雕塑造型是逼真的,色彩也是逼真的,其彩塑并重的技艺,完美地组构了生动可行的艺术,使人们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得到工艺美、造型美、材质美的享受。

张育贤的《白菜蜗牛》

张育贤的《白菜蜗牛》,堪称当代超现实彩瓷雕塑的代表作,得到许多专家的认可,受到很多收藏家的喜爱。白菜寓意百财,非常符合中国人升官发财的传统人生观念。此作造型做得惟妙惟肖,白菜的形态以及菜叶经脉都清晰有序,深浅不一,非常符合生长规律及形态特征。此作白胎出来后,进入加彩程序,白菜的色泽又被精拍细染得生气再现,韵味无穷。彩的工艺和塑的工艺均达到了技艺的极致,又显现了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彩与塑并重的关系体现得天衣无缝,技艺的血脉相连相融,有着相得益彰的工艺与材料的美感。

参考资料《走向世界的明清陶瓷》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312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