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景德镇的瓷土矿石遗址

北京湿疹权威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589789.html

1、高岭瓷土矿遗址:位于景德镇市东北50公里鹅湖镇高岭山,遗址分布在方圆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遗存有几十处采掘矿洞、淘洗设施和尾砂(矿土淘洗的废弃物)堆积。采掘遗址分四个地段:高岭村后的庙岗分水岭西至西南端的梅头坞;东北端自何家大槽起,南至肖家止;位于红旗山以西,穿过老厂东北向分布;北起老厂,南西至冯家大槽。四个地段的多数古矿洞坑道与淘洗池遗迹清晰可辨,并在其尾砂堆积物中遗留有明、清时代的粗瓷碗和瓷灯盏残片。

据《浮梁县志》记载:“高岭,在县东七十里仁寿都,地连婺湖石城,山险特其,黄巢之乱乡民保之,有黄梅寨、走马台、双井泉。元末于光将李昌赛守之,民有强悍风。今其山产磁土,取以为业。”高岭古瓷矿区开采于元代,至明代中期,清乾隆以后虽有开采,但为数不多,应为该矿的衰落期。它支配景德镇瓷业有几个世纪。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三宝蓬瓷石矿遗址:位于景德镇东南约12公里。三宝蓬为南山余脉,山高数百米,山上有多处较大的瓷石开采坑洞,据传宋代已经开始了瓷石的开采。在山脚下,至今还有一座水碓房,为专门加工瓷石的作坊。该作坊最初建于宋代,缘由风车作动力,以后人们利用附近小溪水源,改风车为水车作动力。每个车轮可带四支碓。古代矿工从三宝蓬挖来瓷石,将它锤敲成小块放入碓臼内粉碎。然后淘洗、滤渣、沉淀、风干,最后制成长方形瓷土块,即可塑性强的优质制瓷原料。南宋以前景德镇瓷器制胎仅用瓷石一种原料,因此,当时三宝蓬瓷石矿与邻近的湖田、杨梅亭窑可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瓷器生产区域,对湖田、杨梅亭窑场产生过重大影响。

3、陈湾瓷石矿遗址:位于景德镇市西南约20公里鱼山乡陈湾村附近。该矿瓷石品质与三宝蓬瓷石相似,开采于明代,景德镇生产仿哥器瓷土原料曾出自陈湾,是生产传统瓷原料产地。

4、大洲瓷土矿遗址:位于景德镇西北约45公里浮梁县黄坛乡境内,矿床属花岗岩风化残积型。该矿区瓷土外观呈淡黄色,主要由高岭石、石英、云母类矿物组成,质地纯净,品质优良。该矿约开采于清代嘉庆,清末期因开采困难而停止。

5、长明露天瓷土矿遗址:位于浮梁县瑶里镇长明村内,系明代初期遗址,长达20多公里的露天矿,可容万人采掘,故称万人坑。该遗址保存较为完整,对研究陶瓷原料工艺过程具有一定的价值。

6、瑶里釉石矿遗址:位于浮梁县瑶里白石塔村,其开采年代始于宋代,矿道深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目前保留4组矿坑道。据推算,从这里采掘出釉矿石有近百吨之多。民间有“高岭土,瑶里釉”的美誉。

7、乐平瓷土矿遗址:据《乐平志书》记载,境内有南港、丰源、礼林、上麻山、盛冲坞、山下等地有瓷土分布。经考古调查证实,丰源瓷土矿附近遗存有大量宋元时期的瓷片堆积,据考证该矿最晚在五代就已开采,土质是一种由高岭石和埃洛石组成的呈白色微黄的黏土类。此外,还有一种呈灰白色块状用于制作匣钵的白土矿,分布在小陂、麻山上、周家山、王子堂等处。

8、乐平陶土矿遗址:即黑黏土,主要分布在缸彭山、瀛里、上窑、中窑、下窑、万西、名口、后港、洄田等地。其中瀛里一带品质最优,开采历史也悠久,自唐迄今,一直为乐平日用陶器产品制作基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353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