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位于江苏省的南端,紧邻浙江的长兴和瓷窑德清,古陶瓷研究界把宜兴青瓷列入越窑系中,认为其“吸取毗邻吴兴、上虞和绍兴的早期越窑的先进技术,烧造出具有一定质量的青瓷器”。甚至一些古陶瓷专家坚称中国最早的青瓷始于宜兴地区,出土大量的古遗址就是实证。
早在唐代,精美的宜兴青瓷制品就已是名满天下,成为皇家御品。清代诗人陈维崧曾以“白垂瓦家家哀玉响,青窑处处画溪烟”来形容宜兴当时烧造青瓷的盛况。秋水澄,千峰翠,青瓷这种清朗、宁和、明静、雅致的美,超越了具体功用,超越了民族、国界。多少事、多少人、多少朝代风流远去了,历史上的宜兴青瓷,还静静地流淌在时间之流的深处。
宜兴无疑是我国青瓷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从宜兴古窑址、古窑群大量发掘的考古资料中足以证明,宜兴青瓷自汉代就已存在,我们将之简称为“汉青”。宜兴青瓷是中国陶瓷的一朵奇葩,它与景德镇的瓷器,与宜兴陶瓷其他品种都不一样,有着不可替代的特质。地处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的宜兴地区,据宜兴归径古遗址骆驼墩等处文物普查发现的大量古文化遗址表明:早在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的先民们就开始制陶。据《江苏省志·陶瓷工业志》载:“西周时期(公元前年——前年),江苏境内开始生产‘原始青瓷’。”《宜兴陶瓷简史》称:“商代,苏南地区仍是荆蛮之地,奴隶制的发展较中原地区迟缓。但在宜兴地区相当商周时期的文化——‘湖熟文化’遗址相当广泛。”
西周时,我国进入奴隶制社会,由于手工业的进一步分工和发展,宜兴地区制陶业也随之有了新的提高,开始出现了原始青瓷。
上世纪50年代末,南京大学教授与南博考古工作者首先在距丁蜀镇西南约3.5公里处的均山附近发现三处晋代窑址。上世纪70年代,宜兴境内考古发现的汉代和六朝早期青瓷古窑址。古窑群的大量发掘,进一步揭开了宜兴古代青瓷的神秘面纱,宜兴成为中国青瓷的重要发源地,其烧造年代大都在东汉、三国、两晋或六朝前朝。宜兴早期青瓷有碗、盂、罐等器,制作日益精细,形制多样,通体施釉,釉层较厚,釉色灰青,烧制技术已日趋成熟。宜兴青瓷源渊流长,从已公布的资料看,宜兴周墓墩出土的两件有确切纪年的青瓷器,足以为证。
一件为西晋元康七年(公元年)的青釉镂孔香薰,形制优美,青釉闪灰泛黄,釉面有颗粒粘痕;另一件为西晋永宁二年(公元年)的青釉神兽尊,形制生动,刻划精美,现藏南京博物院。我国青瓷由原始青瓷演变而来,宜兴早期青瓷东汉就已出现。
随着南朝的灭亡,江南地区的制瓷业一度衰落,但自中唐开始,浙江越窑和宜兴青瓷又先后恢复,至晚唐、五代进入繁荣期。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在上世纪3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三次访问宜兴后,在其所著《瓷国游历记》中记述:“浙江北部从德清直至绍兴是著名越窑变迁的路线,我则认为很可能越窑的起点应该是德清以北不远的的宜兴。我们见到的那座(宜兴)晋窑可能是由于燃料运输困难被迫停烧的。浙江越窑迁往福建边界的龙泉山区,也可能是由于类似的原因。”考古发现宜兴青瓷自汉至宋,期间虽然兴衰交替,仍绵延数千年窑火不断,直至北宋初年才告衰落,并因工艺失传,乃至彻底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