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陶瓷史上,有各种珍品、精品、孤品的佳作,每个人对瓷器也都有自己的见解和偏好,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没有哪一件陶瓷作品能称自己可以坐上头把交椅。但在众多的陶瓷中,却唯独有一件能脱颖而出,它是迄今釉彩种类最多、工艺最复杂的瓷器,敢用“最”字来形容,自然不是“池中物”。先听听它的名字: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简单粗暴——说不清有多少种釉彩,总之就是“各种”釉彩,但这件釉彩大瓶在瓷器界可谓雄霸天下,对了,记不住它的全称没关系,它有一个享誉时代的称谓,您肯定记得住:“瓷母”!
一件瓷器,竟然能被称为“瓷母”?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能被称为“瓷母”,肯定是有原因的。并不因为它是中国瓷器审美的巅峰,也不是因为它的器物形状超凡脱俗。而在于它的工艺,它集各种釉彩烧造技艺于一身,稍不留神,就会毁于一旦,“瓷母”的诞生绝非易事,用巧夺天工、鬼斧神工来形容都不为过!
先说说当时为什么烧制这么一件瓷器。乾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汇聚了一大批拥有顶级技艺的能工巧匠,使得瓷器生产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乾隆本人嗜古成性,尤其钟爱瓷器。据说有一天,遍识天下名瓷的乾隆皇帝突发奇想:能不能把全天下能找到的各种釉彩的瓷器,集中烧制在一件器物上,集大成于一身?
十二幅粉彩开光中的六幅写实和六幅锦地
乾隆大boss发话,督陶官唐英自然不敢怠慢。但皇上动动嘴,唐英累断腿,因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瓷器在烧制的过程中,对温度各有要求,何况还有17种釉彩,有的是高温釉彩,有的是低温釉彩,每一种釉彩在瓷器界都各有各的脾气、秉性、体质,要将各不相同的17种工艺齐聚在一个整体内,只要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全器尽毁”。“瓷母”17种釉彩,合在一起的成功率是多少呢?专家估算,大约是0.23%。从概率学上看,低于5%已经是小概率事件了,而0.23%则意味着这样的事件可以称之为“几乎不可能的事件”。再从时间上来看,如果“瓷母”需要入窑反复烧制17次,那么仅这一个环节就至少耗时两月多月。如果从概率上看,要烧制成一件“瓷母”需要件瓷胚才能完成,那真的就需要耗费数十年之久。为了缩短时间周期,就需要选择多个瓷窑同时烧造“瓷母”胚体。当时,景德镇御窑厂有六种用途不同的瓷窑,分别是青窑、龙缸窑、风火窑、色窑、爁熿窑、匣窑,每种窑又有数量不等的窑口可以轮流烧制瓷器。但是,这种同时在多个窑口内烧造“瓷母”胚体的做法,势必会在短时间内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当所有人都在和乾隆说“不可能”的时候,正值盛世之君的乾隆却非常自信地认为一定可以。
皇上都给你信心说fighting了,还能怎么办?唐英只能继续埋头苦干。但如此小的概率,能将“瓷母”烧制出来其实与“撞大运”也没有什么区别,但唐英这回还真“撞”到了好运,这不仅是乾隆的幸事、唐英的幸事、陶瓷工人的幸事,更是陶瓷史上的幸事。这件瓷器“融青花、粉彩、色釉、镂雕、刻印与贴塑等不同工艺于一器”,被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文物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誉为“集制瓷艺术之大成的盖世杰作”。而“瓷母”一语,正是出自耿先生所著的《明清瓷器鉴定》。
那么,“瓷母”是用来做什么的呢?最直接的目的是陈设,也就是摆在宫里的桌子上看看。其实,这件瓷器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乾隆“炫富、炫强”的方式,当时,乾隆朝国力鼎盛、海内太平,乾隆又是一个艺术修养高且好大喜功的君主,加上当时的景德镇制瓷工艺也已达到极高水准,所以就有了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对乾隆瓷器的评价:“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至,几于鬼斧神工”。乾隆爷用实际行动告诉你,什么叫有钱任性!
把历代各种惊艳的瓷器集合于一体,“瓷母”是真正技术上的集大成者,真正意义上的巅峰之作!“瓷母”也是我国传统陶瓷艺人卓越精湛的“工匠精神”的直接呈现,是一部精华浓缩的“实物版”中国陶瓷技术史!
责任编校:曹璇月江超
原标题:《一件瓷器,竟然能被称为“瓷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