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景德镇丨千年窑火生生不息,匠人精神世

北京治青春痘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219235.html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匠人精神世代传承.mp:49来自潇湘晨报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匠人精神世代传承.mp3来自景德镇文旅00::48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

匠人精神世代传承

瓷器之成,窑火是赖。千年景德镇瓷与火的传奇,尽在古窑。

从瓷都大道拐进古窑柴路,在树荫斑驳的道路间,场景仿佛从现代转换到了古代,以瓷为底色的景德镇旧时光彩从故纸中跃然而出。这是枫树山下蟠龙岗的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从这里可以窥见古法制瓷的奥秘。

宋元明清窑炉,活技艺传承至今

漫步古窑,在形态各异的古代窑炉间穿行,不同制陶工艺的作坊,复原了从宋到清的历代窑炉,中国最传统的陶瓷生产线像画卷般铺开,展现在世人面前。宋代龙窑,是景德镇瓷器的兴盛之始。龙窑呈长条形,依坡而建,窑体倾斜,就像俯卧在山坡上的龙。这样的高度差,促使火焰自然上升,造就了龙窑抽力大、升温快的特点,可以缩短烧制瓷器的周期,增加产量。

元代馒头窑的形态则与龙窑完全不同。馒头窑窑体半圆,形似馒头,是原本北方比较流行的窑炉,历史上著名的汝窑、钧窑、定窑都属于馒头窑。然而,从宋末元初开始,景德镇的制瓷业进一步发展,尤其是皇帝设立专门的瓷局后,馒头窑也在这里兴盛起来。

而整个历代瓷窑展示区的中心,是目前仅存于世的唯一一座清代柴窑。它被称作景德镇窑,简称镇窑,因为窑炉像是半个鸡蛋倒扣的样子,也叫蛋形窑。

镇窑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整个窑场占地约平方米,窑炉长18米,无论是结构比例还是砌筑工艺,镇窑都代表了传统制瓷窑炉技艺的最高水平。窑炉里不同位置的温度不同,可以同时烧造出高低温几十种不同类型的瓷器;作为燃料的松木燃烧后流出松油,能让白瓷、青花瓷等瓷器釉面呈色效果更好。镇窑还创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柴烧瓷窑”吉尼斯世界纪录。

风火仙师,四百年的匠人信仰

窑炉是工匠智慧的凝结,烧窑更是手艺活儿。负责烧窑的总指挥叫做把桩师傅,需要“观风盼火”,所以也叫风火师。

于景德镇而言,工匠精神也在于此。古窑广场中手握火把站立的青铜像,正是明末的风火师童宾。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万历年间,太监潘相奉旨来景德镇督窑,要烧造青花大龙缸。一直制作不出理想的大龙缸,潘相便对窑工百般虐待。身为把桩师傅的童宾为此十分愤怒,跳入窑火以示抗议。没想到的是,次日开窑,大龙缸竟烧造成功了。

自此,御窑厂内为童宾修建了祠堂,工匠们尊他为风火仙师,也叫风火神,年年祭祀。窑火不息,信仰不灭,这是景德镇窑火之下的血泪故事,更是工匠的信仰之魂。

如今,这样的匠人精神仍在流传,造就了景德镇的历史积淀。古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们,延续着几百年的技艺与信仰,向国内外游客展现陶瓷工艺之美。

手工陶瓷工艺需要历经72道工序,光是制作泥坯就有拉坯、利坯等专门技法,使用来烧造的坯体形状规整,厚度均匀。绘画和上釉更是精细活,纤细笔尖勾勒出花鸟鱼虫,形态各异,有的要一两天才能画完一个小茶杯。

不同的工序对应着不同的非遗传承人,而景德镇共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近人。有的传承人年逾古稀,还能用一根绣花针为瓷坯刻花。心静神定,独具匠心,古朴坯体上的一笔一画都是千年传承。

除了普通的陶瓷制作工艺展现,古窑还有天下独一份的瓷乐团,就在瓷音水榭,瓷乐奏响,宛转悠扬,余音绕梁,百转千回。这些瓷瓯音质纯正优美,演奏起来清晰悦耳,是世界首创的奇瓷神韵。

江南连绵烟雨中有景德镇千年不灭的窑火传承。来到景德镇,来到古窑,就是走入了瓷器之书,读懂瓷器的古与今。千年窑火在这里重燃,古代工匠技艺在这里复兴。传承不息,文化不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在古窑深度结合,是对传统技艺进行保护的“活态传承”。

如今,每年古窑的窑炉都会进行点火仪式。把桩师傅将手中的火把放入窑炉,与游客们一同见证火焰燃起,越烧越旺。泥土与火焰,技艺与时光,是景德镇为中国瓷器奏响的新时代乐章。

邮箱:xctg

.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564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