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雕塑最早可追溯至魏晋,他的历史

景德镇陶瓷雕塑最早可以追溯至魏晋时期的建筑用陶,继浩荡昌盛的丝绸之路、频繁交替的朝代战争、骁勇善战的蒙元铁骑等外在因素的推进,陶瓷文化崛起。它延续了唐代制瓷的艺术生命,历经宋代的优雅空灵、元代的多元智美、明代的风度气质、清代的精致璞华、民国的兼收并蓄、建国后的融合创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胆且开放的西方艺术思潮冲击了我国艺术论坛,景德镇陶瓷在当代雕塑艺术文化发展征程中延续着中国传统陶瓷美学的精神导向,竭力吮吸新时代的养份,以鲜明的文化标识大步迈进。在时代的发展中瞬息变化逐渐呈现出异彩纷呈、多元发展的新气象。

历史渊源。早期中国美术理论研究发展中一直存在“重绘轻塑”的文化观念,这也就导致了自古至今绘画理论著述和观点远远多于对雕塑艺术的记载。相较于其他材料形式,有关陶瓷雕塑的史料、专著、观点记载相对较少,直接论述古代景德镇陶瓷雕塑的专著文献更是非常罕见。

因此,追溯景德镇陶瓷雕塑源于何时、何处、何人便难以考究得到准确的答复。据《浮梁县志》有记:“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即现已得到广泛认可的学术观点是景德镇陶瓷最早可以追溯至汉代;《江西通志》则言:“镇瓷自陈以来名天下。”即为南朝四朝之陈朝时,景德镇为国军陈叔宝进贡的建筑用陶,“大建宫殿于建康(今南京),诏新平(今景德镇)以陶础贡”,这里的“陶础”即传统的建筑陶器,包含部分陶雕装饰,虽说形式简单、塑绘单一,但考古艺术价值极高。

隋唐时期景德镇匠人们在继承前期精良、巧丽的制瓷工艺基础上继续挖掘。《南窑笔记》记:“隋大业中,始作狮象大兽二座,奉于显仁宫”,由此可见,史料记录表明景德镇陶瓷雕塑应在南朝陈至隋前。唐至五代,有关景德镇窑烧制的陶瓷雕塑虽记载较少,但却有实物考究,在景德镇市白虎湾附近发现了印有唐朝“大和五年”时间样式的青瓷碾,碾上附着雕饰;现在浙江忧岭庵珍藏的一尊观音瓷塑像经研究为五代期间景德镇所制。

从全国范围内看这一时期陶瓷雕塑发展,青瓷、白瓷、彩釉及彩绘瓷塑出现,具有鲜明个性,为后期景德镇进入青白瓷塑和彩瓷塑艺术的盛况提供了审美语言和表达形式的创作载体与观念。

两宋时期全国经济贸易发达,交流频繁,促进了繁荣发展的艺术创作现象。宋人以温润高雅、幽静秀丽的青白瓷为首,注重君子、文人、书雅气质,散发着含蓄脱俗、美轮美奂的视觉魅力。匠人们总结越窑青瓷、邢窑白瓷等南北方窑口的制瓷工艺和特征,创烧出了介于青白二色之间的“影青瓷”,名声鹊起。

在表现题材上,由于这一时期习禅悟道与人的生活日常直接联系,虽仍以佛神形象为主,动物生肖、花卉瓜果为辅,但皆带有浓重的人文世俗韵味,骨像清秀、纤弱文雅。表现内容有清供的观音像、殉葬的明器陶瓷俑以及摆设把玩的玩具瓷,如马、鸡、狗形象。除此之外还有实用性瓷雕枕、镂空熏炉以及部分尚未成熟的象生瓷塑;

在工艺创烧上,宋代时期景德镇瓷塑装饰以静谧典雅的影青釉为主,多是半摸具,浮梁瓷局是年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镇设立一所官方窑口,专为元皇室烧造御用瓷器,是景德镇御窑厂的萌芽。裸露胎色表现人物的肌肤质感,如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宋代景德镇瓷塑影青加釉观音像,色彩表现经典,形象超脱自然,在人物衣饰和其他装饰上,用褐彩进行装饰,整体舒快明朗,质感得当,色彩变化分明。宋代艺术注重个性抒发,尤其是影青瓷塑,和谐高雅的君子气质,至近当代仍备受推崇,成为了景德镇学院派专家学者、工艺美术大师、市场研发者们乐于探求的形式之一。

元朝是一个广纳多民族艺术、对外贸易流畅的时代。这一时期景德镇得以批复设立唯一一所官窑一浮梁瓷局,陶瓷雕塑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别具一格:一是由于元人十分尊崇藏传佛教,“梵式造像”作为一种艺术符号开始兴起,创作包括人物形象或仿金、银、铜的手执法器。如元代影青褐彩描金坐佛,以影青瓷釉为底,施涂褐色釉料辅助显色,再以金彩描绘装饰,温雅神圣,庄重自得。

二是由于元杂剧的兴起,景德镇陶瓷雕塑寻求了新的发挥空间,以镂空、刻划、堆贴、捏塑等技艺为塑造形式,创造了元代典型的建筑型雕塑瓷枕,“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如收藏于大同博物馆的广寒宫影青釉瓷枕,以及在江西丰城发现的元代影青雕塑戏台人物瓷枕、年在韩国大浦海底沉船中打捞的一件元代景德镇美女瓷枕,件件精品,巧夺天工,令人叫绝。

雕塑瓷枕多采用传统圆雕、浮雕和镂空雕刻结合部分线刻绘,精雕细琢、别致富丽。元代景德镇陶瓷雕塑在表现形式和视觉审美上逐渐寻找到一种成熟的符号化印象,不论是梵像或杂剧,或是青白或加彩,造就了元代景德镇陶瓷雕塑丰富的艺术面貌,这些技艺也被广泛运用到了当今艺术创作表现中,日臻完善,趋于成熟。

明代时期国家实施完善的政治制度,出现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工商业繁荣发展,世界各国对明朝的商品纷纷抛来橄榄枝,瓷器远销海外。明初,景德镇建立官家御窑厂,彩瓷雕塑进入了繁荣昌盛时期,“天下窑器所聚,其民繁富甲于一省”。该句出自明代官员王世懋的《二酉委谭》,生动地描绘了景德镇瓷器在明代繁荣昌盛,富甲一方的景象。综合装饰手法被广泛运用到陶瓷雕塑中,如明代宣德青花瓷塑十八罗汉,形象夸张,赋色大胆。彩绘逐渐替代了前期以刻划、堆塑等技艺性的装饰手法,艺术审美意识日渐成熟,独树一帜,因此有“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这一说法。

明代景德镇陶瓷雕塑在发展宋元佛道题材的同时,但更加注重“取悦于人”的心态表达。这些瓷塑大多为涩胎加彩,胎体稚拙巧妙,具有雕塑本体纯粹的精神表达,加上张扬大胆的彩绘附着,工艺较前期更精细,装饰表现趋向严谨,赋予了作品鲜明的时代审美特征,诞生了大批绘塑结合、令人叫绝的时代艺术品,如明代宣德青花缠枝莲镂空花薰、青花云纹坐进观音、铜红釉独角兽、珐花釉童子观音。

明代匠人强烈的绘塑结合的意识给予了当代景德镇陶瓷雕塑家充分的创造活力,多样的附彩方式和彩绘样式提升了人们的审美视觉能力。彩绘手法在现在景德镇陶瓷创作中仍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熟的技艺和高雅的意境为当代人效仿且钦佩。

清代时期景德镇陶瓷雕塑名声享誉海外,精美庄重、自由开放的艺术环境促使着景德镇瓷器的繁荣昌盛,这一时期出现了专门以瓷塑生产为生的生产作坊和民间艺人,专供宫廷用瓷的瓷厂更加规范,在严格、系统的制瓷、烧瓷工序和人为把关下烧制的瓷器精美无瑕。据梁聚凎《景德镇杂帮初探》中有释:自清代前期开始,景德镇瓷行生产窑火兴旺发达,吸引了大批各地旅景同乡会在此建立。

其中都昌人创建的“都帮派”主持圆器制造和烧窑行业;徽州人建立的“徽帮派”垄断乐贸易商业和金融行业,剩余派别则统称为26杂帮。其中这26个杂帮中,既包含这雕塑届的丰城帮和福建帮,在后期清末民初为景德镇瓷塑行业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创作动力。

清代前期,雕塑瓷创作题材趋向多样,有佛道释仙、神话人物、历史传说、百果千兽,也有时代人物,如文武百官、西洋人等形象,较之前种类更丰富且更趋向于生活化。陶瓷雕塑在艺术的基础上更具实用性,与宋元时期脱俗、自然、灵动的理想化境界不同,清代陶瓷雕塑更加注重追求制瓷技术、制瓷工艺的成熟与精确。清代时期,象生瓷出现,这是一种玩赏性与工艺美相结合的艺术产物,可谓乱真,新颖独特,写实生动。

同时还有以白瓷为审美形式创作的秘戏题材瓷塑,手捏,点彩装饰,具有一定代表性;素三彩瓷创烧得到了发挥的空间,如康熙年间的《素三彩鸭》等,实用和艺术的结合,真实生动。这一时期在装饰手法上仍然延承前期绘彩与雕塑结合的形式,并且更大程度体现绘大于塑的观念,绘彩方式不再仅作为局部装饰,从出土情况来看大部分作品呈现满地彩的效果,不露胎体,如雍正粉彩瓷塑《陆逊接印》,作品淡雅晶莹、富丽华贵。

在工艺手法上,清代延承前期捏塑、镂雕等工艺,仍沉浸在彩大于塑的创作环境中,如这一时期陈国治的黄釉堆塑山水,王炳荣雕花竹林七贤,工艺精细巧妙,装饰细密。这一时期景德镇匠人们追求色釉粉料的大胆、雕琢镂刻的细微、烧制的多样精妙,为当代陶瓷艺术提供了指引。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565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