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丝
栏目|旅游文化
杭州城和西湖的建设、发展自然与宋代密切相关,尤其是南宋。千年往事,值得回首。
说到靖康元年,金兵南下,次年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北宋亡,赵构于南京登基,南宋的时代开始了。
然而,难以抵挡金兵的残酷攻打,南宋高宗只好退守杭州,当时叫作临安府,于年正式成为南宋统治者的所在地,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杭州从东南城市转变为全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也就是正式的都城。
南宋的皇宫位于现在杭州的凤凰山附近,内城周长有9里,城内亭台楼阁,经过南宋多年的扩张和修建,与汴京规模相仿。而外城在吴越国修建的根基上进行扩张,共有城门11处。为了方便管理,城内划分了13个厢——厢就是为政划区,并管辖若干坊巷。
南宋临安的城门名和坊名有许多保留至今,如杭州主城区内的清波门、艮山门、东青门、涌金门、清河坊、太平坊、寿安坊等,现在的杭州人对这些地名非常熟悉。
仁宗皇帝曾写诗赞美杭州,大意为“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杭州“天堂”的美称也是从这时开始。
杭州虽然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得到了很好的经济发展,但依然只是三等城市,比不上苏州,甚至比不上近在咫尺的绍兴,而经过吴越80多年治理后才逐渐成为东南第一城。到北宋时期已是“万室东南富且繁”,成为东南各个城市的经济中心。
北宋在吴越的基础上对杭州城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建,效益最显著的举措就是修筑海塘,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钱塘江的大堤。
经过历代官员的努力在钱塘江边长达多公里的堤岸进行加固,防止潮水冲击对农田和居民生活造成危害。
西湖与杭州农田水利关系紧密,宋朝初期因为战乱,导致西湖水日渐干涸。宋真宗景德四年,王济出任杭州知府,进行首次西湖疏浚工作。
后至庆历元年知府郑戬再次疏浚西湖,至元祐五年,苏轼动员20多万人全面治理西湖,挖泥筑堤,引水拓湖,改善了百姓生活,也大大改变了西湖的景色。
北宋时期开始,西湖园林的数量逐渐增加,至南宋中期以后,临安城内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顶尖的工匠、技师、诗人、画家,他们根据西湖地势与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博采众长,取造园方法之精华,将西湖园林景观打造成全国之最,将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相融合,对中国的造园艺术具有杰出且意义深远的贡献。
南宋时前往西湖游览的人络绎不绝,全国各地赶来的商人、文人墨客、佛教节日期间前来的香客、各国使臣和商贾等等,他们构成西湖游客的主要人群。
西湖也为南宋各个阶层的人都带来了不同形式的精神满足,正是南宋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造就了那一时期西湖的繁华面貌。
南宋还专门开辟宫廷画院,尤以宋高宗时期最为杰出。在南宋多年的进程中,名家基本都出自画院,画院画家有所考据的多达余人,这些画家大多被授予官职,具有稳定良好的作画环境。
画家采风常来往于西湖周围及附加寺庙,西湖清丽的景色无疑是画家进行创作的良好环境。南宋画院的代表性人物如开宗立派的李唐、善绘江南风景的刘松年、传承李唐绘画风格并将其完善的代表画家马远和夏珪、出身平民,绘画技法高超的李嵩,他的作品《西湖图》是当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描绘西湖全景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