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窑的两大系统官窑和民窑

宋窑有官窑和民窑两大系统

宋代是传统制瓷工艺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现时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个县。其中有宋代窑址的就有个县,占总数的75%。

官窑: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

民窑:八大系统(北方:磁州窑、耀州窑、钧窑、定窑;南方:饶州窑也叫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也叫南方磁州窑)

五大名窑和民窑八大系统,除了官窑和哥窑的命名是特例,其它都是以地址作为命名的依据

汝窑:汝州所烧的窑,汝窑的窑址大部分人认为在河南的临汝县,直到80年代,我们汝窑的窑址在河南宝丰清凉寺发现以后

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

汝窑的特点:

1、汝窑为魁;

2、汝窑稀有;汝窑烧造时间很短,只有二十来年

周辉《清波杂志》中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南宋对汝窑就很难得,更别说我们现在离多年了。

汝窑烧造加了玛瑙粉,所以比较光亮,这个依据是汝州这个地方本身就产玛瑙。

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在雍正七年的时候,年让太监刘希文统计汝窑,看看宫里到底有多少汝窑,只有31件。现在台北故宫是汝窑最集中的地方,精确统计21件汝窑,全世界汝窑大约67件,有记录可查,其绝大部分都在世界级的博物馆里,说起来这都是稀世之珍。

3、汝窑珍贵;

历史上各类文献记载,推崇备至,都认为汝窑是一个上贡的御器;

南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绍兴二十一年(年)十月,高宗幸清河郡王第张俊进奉:汝窑酒瓶一对、洗一、香炉一、香合一、香球一、盏四只、孟子二、出香一对、大奁一、小奁一,共16件。这是中国历史上所有历史文献中记载汝窑最多的一次。

Lian奁:全世界就2个,一大一小,一个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大的直径23.8公分),一个在北京故宫(小的直径18公分)

汝窑的特征:

1、蟹爪纹,感觉像大闸蟹脚,毛毛扎扎的;

2、有鱼鳞状的开片;汝窑的开片是斜着的,有折光率;

3、香灰色的胎;像烧了香之后落下来的香灰,胎薄,一般情况下胎和底都是同厚,烧造也是裹足烧,足部有釉,裹过来然后支钉,芝麻钉,很小的支钉,烧的时候支几个点在空中烧造,工艺非常讲究;

4、釉色是天青色;

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中记载: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

汝窑一般情况下都是素器,不带纹饰,釉厚,不能刻划。

汝窑一般有款,分为编号,或奉华,指奉华堂,是南宋德寿宫的配殿,是宋高宗的宠妃刘贵妃居住的地方,刘贵妃爱画画,自己也有两枚刻有奉华的印章,一大一小。

柴窑比汝窑更为稀有:

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明代《宣德鼎彝谱》上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

柴窑据说是后周的柴世宗,柴荣所烧的御瓷,柴荣在位6年,柴荣死后,赵匡胤拿下江山。

清代人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记载:今论窑器者,必柴汝官哥钧定,而柴久不可得矣,得残器碎片,制为冠饰,绦环,玩具,亦足珍贵。

欧阳修在《归田集》中记载:柴氏窑,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

官窑粉青釉葵花式洗

官窑

官窑比汝窑透亮些,现在我们一般指的官窑,都是指明清官窑,带有明确纪年款的。但官窑在宋代就有制作,宋朝初年全国对艺术品都不是很追求。

北宋官窑,宋代是在年分为南北两宋,北宋的官窑是定主调子,北宋官窑是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才开始烧造,这个是窑址不明,目前没有找到。

宋徽宗对艺术的造诣非常高,非常喜爱艺术,设立文思院。

文思院(是一个作坊),分了个门类,但没有烧陶瓷的地方,估计可能是烧造会有污染,所以把烧陶放到其它地方。

北宋官窑,因为宋徽宗执政就二十几年,又经过靖康之难之后,很多东西都毁掉了,再加上一千年时间的淘汰,所以能留到今天的北宋官窑是非常罕见的。

官窑琮式瓶:琮式瓶全世界已知资料,只有3件,一件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一件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一件就是扬州收藏馆。早期故宫和台北故宫都没有收藏这样的琮式瓶。

南宋-官窑琮式瓶-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南宋-官窑琮式瓶-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南宋-官窑琮式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琮式瓶始于南宋,它来源于高古礼器玉琮,并在原来中空的器型上添加了底和圈足,明代石湾窑多产此类瓶,清代景德镇也有烧造,但仍以宋代制品为最佳,且最为难得。而南宋官窑生产的器型主要为碗、盘、瓶、洗、尊等,官窑琮式瓶极为罕见。

琮式瓶,北宋时期是内圆外方,主要还是因为那个时候的技术缺陷,做圆容易。

南宋以后就有做外方内方的方瓶,

中国历史上的五次收藏热:北宋时期、晚清时期、康乾时期、晚清到民国初期、当代

北宋官窑在市场流通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一千年以来北宋官窑一直是至高无上的,北宋官窑大部分都进了世界级博物馆。

80年代,人们的审美都是高古的

北南宋官窑的区别:

1、都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但南宋比北宋明显;南宋胎釉就没有北宋那么厚了;

2、都有开片特征,规律不一

3、北宋官窑厚重,南宋官窑轻薄;主要是与北方南方人的性格使用有关

哥窑八方碗

哥窑是与官窑类同的一个窑口,而且非常接近,它也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也开片;

哥窑是五大名窑中疑团最多的窑,一个是史书记录不详,窑址至今不明

最早记录有称,哥窑和龙泉窑都在浙江的龙泉县,有兄弟两个,老大叫章生一,老二叫章生二,各主一窑烧造,哥哥烧的就叫哥窑,弟弟烧的以地方命名,叫龙泉窑。

哥窑特征:

1、金丝铁线(也叫文武片);所谓金丝,是细碎的开片,呈黄色;铁线是黑色的开片,呈黑色;金丝铁线是陶瓷烧造过程的一种缺陷美,由于烧造过程中胎和釉的膨胀系数不同,所以出窑以后,釉会开裂,最多可炸裂2年,开裂后直接放入墨汁中,然后取出,等时间久了氧化了,会出现黄色,也叫金丝;

2、紫口铁足

曹昭《格古要论》是一个非常重要关于古董的文献,在明初就写了;

哥窑最早的记载就在元末明初

哥窑是宋代的

1、造型与官窑同

2、釉色不符合元人美学观

3、背景元人不喜欢用青瓷,元人尚白尚蓝,元代人金戈铁马,不喜欢宋代人小桥流水的感觉。

南宋官窑的窑址,离都城很近,当时紫金城的官窑都定在景德镇烧制,但有一些工序(珐琅彩)是在故宫大内(西华门)烧造。

汝官哥瓷器都属于青瓷,是玻璃釉,是透明状的,都是以釉色来作为表现形式。

钧窑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

钧窑:以红色和蓝色著称,钧窑出属于青瓷,但不是以青色为主,钧窑的颜色有:玫瑰紫、钧红、天蓝、月白等,颜色众多。

钧窑的主要烧造时期为宋金元时期。

钧窑的分类:钧官窑和钧民窑之分

钧台窑: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年),钧州烧造,今天的河南禹州就是过去的钧州

钧窑最早的记载是到了明代中期,这之前没有记载

钧窑根据出土文物得知,烧造时间就是北宋宋徽宗时期,钧窑是一种乳浊釉,乳浊釉的好处就是遮盖力强,钧窑对世界陶瓷史的贡献,以铜为呈色剂,在高温下一次呈现红色,它的背景依据是当时钧州的神垕镇产孔雀石,孔雀石含有大量的铜。

钧窑属于窑变性的瓷器,所谓窑变就是指烧造过程中才会有的变化,不可控制,所以钧窑也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说法。

钧瓷的釉非常厚,钧瓷民国以前的绝对的鉴定:蚯蚓走泥纹,蚯蚓走泥纹的形成是钧窑釉厚,有的厚达7、8毫米,它不仅釉厚还粘稠,所以它在冷却的时候,有些介乎于开片和非开片之间那种被釉填平的地方,就形成了像雨过天晴以后蚯蚓在湿地上爬过的痕迹,被文人喻为“蚯蚓走泥纹”。这个在民国以前是没法仿造出来的。现在河南神垕镇不断攻刻难关,现在已经能仿制出蚯蚓走泥纹,所以现在蚯蚓走泥纹已经不能作为钧窑瓷器绝对的鉴定特征了。

钧窑瓷器上有刻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为什么会刻数字,至今无解。

定窑白釉盒

定窑窑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就是以前的定州):以白色和红色驰名,定窑是白瓷,定窑的釉面非常薄,可以动刀,定窑是以纹饰来作为表现形式。

定窑在宋代晚期受到一定的排挤,但从烧造年代来看,定窑是烧造时间最早,在北宋初期就开始烧造了,其它汝官哥钧窑都是在北宋晚期才开始烧造。乾隆皇帝比较喜欢定窑,他写多首诗写陶瓷的,其中光说定窑就有30多首。

定窑的烧制方法,是覆烧,是扣过来烧,覆烧的好处就是足口是满釉,但口是涩圈,涩圈是为了镶口,有镶金口(皇家使用)、有镶银口、有镶铜口,镶口是一种时髦,但清洗过程中,不太容易清洗干净,所以覆烧了一段时间后,到北宋后期又逐渐恢复到正烧。

景德镇的影青,也出现涩口,这也是覆烧的结果。

定窑是底部刻官字最多的瓷器,基本上定窑瓷器底部刻官字都是在北宋前期。

定窑可能有的其它几种颜色:

红定,现在叫紫定;墨定,现在叫黑定;绿定;刻花的,伪造磁州窑的效果。

定窑以前的红色,是酱色。

邵伯温暖的《邵氏闻见录》中记载:仁宗一日,幸张贵妃阁,见定州红瓷器,帝坚问曰,安得此物,妃以王拱辰所献为对,帝怒曰,尝戒汝勿通臣僚馈送,不听何也,因以所持柱斧碎之,妃愧谢久至乃已……仁宗宠遇贵妃,先于六宫,其责以正礼尚如此,可谓圣矣。

宋仁宗皇帝,是北宋的第四个皇帝,就是狸猫换太子的那个太子,他是一个非常俭朴的皇帝,他到他的宠妃,张贵妃那里去,看到一个红定瓷器,他就问她,你这东西哪来的,贵妃说是底下大臣送的,宋仁宗就非常生气,说不让你收别送的东西,你怎么就是不听呢,结果当场就把它碎了。仁宗皇帝这么喜欢的贵妃,他还这样严厉批评她,这里说明这个红定很贵重。

五大名窑始见于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

《宣德鼎彝谱》中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

意思:内库所有收藏的柴、汝、官、哥、钧、定瓷器,款式好看的,都要画上图形给皇上看。

柴窑至今未发现窑址,又无实物

北宋官窑和哥窑至今未发现窑址,但有实物

汝窑、钧窑、定窑窑址先后都被发现,不存争议

宋代的审美观,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宋代宫廷审美,它代表着官方和贵族的一个利益,由于宋徽宗个人的喜好,重青瓷,收敛、温厚、宁静、含蓄是以颜色作为表现形式,它强调的是内心的一种感受,它注重的是精神至上,这是宋代官方审美的写照;另一个是宋代民间审美,它重纹饰,比较艳俗,以纹饰作为表现形式,强调世俗感受,主要取悦于大众,取悦于市场。

民窑八大系统:以长江为界,北方4个(磁州窑、耀州窑、钧窑、定窑),南方4个(饶州窑就是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

磁州窑白地黑花花卉纹梅瓶

磁州窑

年直隶巨鹿(今河北巨鹿县)大旱,抗旱打井,就打出瓷器了,很多证明这是北宋的瓷器,磁州窑就这样被命名,磁州窑二十世纪初才被命名,而恰恰给它命名的的是外国人:霍布逊,研究中国陶瓷的专家。磁州窑是北方民窑最大的主力军,是北方最主要的窑口,历史上大量出口。

磁州窑的特点:强烈,白底黑花;窑址主要在晋(山西)冀(河北)鲁(山东)豫(河南)这个范围内。

烧制瓷器的一定是高岭土(产于景德镇)

磁州窑对陶瓷工艺有一个巨大的贡献,它发明了化妆土,先把瓷器做好以后,釉又黑、灰、黄都不好看,刷上一层白粉,然后再罩釉,这一层土,就叫做化妆土。

磁州窑大量书写文字,宋代人以文治天下

宋枕的造型:动物型、人型、几何型

出现差异的原因:口口相传、后人润色

证据的重要性,就是文物的重要性

磁州窑典型的是梅瓶,这主要是北方人喜欢颜色重、粗犷

耀州窑青釉刻花莲花纹双耳瓶

耀州窑窑址:陕西省铜川,是北方最重要的青瓷,它的颜色是呈橄榄绿,耀州窑刀刀见泥

全世界最大的耀州窑梅瓶,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耀州窑的工艺过程由五代北宋金一直到元,它是走衰落的趋势,五代是凸雕,整个花纹饰都是凸起来的,到了北宋时期,开始是阴刻,到了金代以后就是线刻,甚至是素器,工艺开始简化,所有的陶瓷都是这么一条路,简化工艺,提高产量,除非宫廷单用,不考虑成本。

耀州窑有一件国宝,倒流壶,把壶倒过来把水灌满,70年代在陕西发现,现收藏于陕西博物馆。

钧窑玫瑰紫釉渣斗式花盆

钧窑挂红,价值边城,钧窑红蓝瓷器

家有万贯,不值钧瓷一片

北方钧窑也是民窑窑系,钧窑烧造比较简单,民窑的钧瓷在北方地区都是烧制碗和盘

钧瓷它整个发展的一个脉络,大致是由红到蓝,由精致到粗糙,这么一个过程,到元代以后那个红就彻底消失了。

定窑白釉孩儿枕

定窑是有官窑的,白瓷,定窑最著名的就是孩儿枕,现藏于故宫博物馆,定窑的白瓷在北宋初期烧造技术都已经非常好了,有很高的大瓶,也有直径超过50多公分的大碗

唐代都是皇宫使用白瓷。

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梅瓶

饶州窑(也叫景德镇窑),景德镇在汉代就开始烧制瓷器,只是那个时候烧造的瓷器比较粗糙,到了宋真宗景德年间,就开始在景德镇建镇,景德年是公元至年,景德镇最好的条件就是发现了高岭土,就在高岭发现了烧制的瓷土,这种土被世界公认为是烧制瓷器最好的原材料,饶玉,就是饶州府。

蒋祈《陶记略》中记载:景德镇陶,有窑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它所,皆有饶玉之称。

说景德镇烧的陶瓷,非常洁白,我把他卖到任何地方,都有饶玉之称。

影青釉,有点偏蓝,明朝的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称这个影青是“素肌玉骨”,评价非常高。实际柴窑的特点: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来描述影青更准确。影青的名称是俗称,也有叫“映青”或“隐青”,显得非常亮,但史书上最早的记载就叫“青白瓷”,他是从青白到影青这么一个过程。在所有的宋瓷中,影青是最薄的,声音是最清悦的,你拿手敲的时候,声音非常好听。影青中有大量的粉盒(化妆盒)出土,影青的盒是最漂亮的,有牡丹、花鸟、纹饰、素的,宋代人追求的生活情趣,比其它朝代更甚,更注重生活的细节。

景德镇瓷胎的透光性也非常好,胎质致密,釉是玻璃釉,透明度非常高。

由于影青的出现,玻璃器就基本停产了,在宋元明清期间,基本上就不生产玻璃器了。

瓷器取代玻璃器的原因

1、瓷器比玻璃器质地坚硬;2、玻璃的导热系数高;3、瓷器的成本低;

景德镇影青影响广泛的原因:

1、高岭土;2、地理位置优越(挨着昌江,所以景德镇也叫昌江镇);3、文人墨客众多(江西宋代的名人特别多: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杨万里);4、能工巧匠云集(当时就有俗称: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

龙泉窑青釉贯耳弦纹瓶

龙泉窑

龙泉窑声音非常清脆,是南方最重要的青瓷,西方人叫“塞拉同”calaton,龙泉青瓷最好的时期,是南宋时期。北宋时期龙泉窑:胎厚,颜色不均匀,开片,颜色是豆绿的南宋时期龙泉窑:胎薄,颜色均匀,不开片,颜色开始出现粉青、梅子青,变成一种青绿色。

建阳窑黑釉兔毫盏

建窑

建阳窑烧造瓷器,建盏,也叫黑瓷,日本人称“曜变“或“天目”(说日本僧人在浙江天目湖带回去的,因此得名,现在出口都中天目瓷),史书记载叫“乌泥窑”,就是指胎是黑的,黑瓷的生产,这主要是跟宋代饮茶有关。建盏很保温

陶谷在《清异录》中记载: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记载: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蔡襄在《茶录》中记载: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

这指茶痕在茶碗边上挂色,越晚越好,这就是斗茶。水痕如果咬住茶碗的边久久不散,就称之为“咬盏”

蔡襄在《茶录》中记载: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典型的建盏,就是兔毫,里头跟兔子毛似的,再有就是油滴,一滴一滴像油似的,还有玳瑁、

吉州窑白地黑花卷草纹罐

吉州窑

吉州窑,有很大一部分都是仿磁州窑系的,瓷器上表现出来的跟磁州窑很相近,有人认为那就是南方的磁州窑,是因为宋室南迁,带走了大量的北方工匠,到那儿以后找个地方就开始干,所以做东西的风格都差不多,但它毕竟是南方的一个文化,跟北方的文化有一些微秒的差距:

主要在它所表现的内容,它都比较精巧,画的比较纤秀,比较精细。

吉州窑代表着南方文化融合北方文化很重要的一支。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216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