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妃大哥的故事有大老板的年代装憨才能得永

北京专科荨麻疹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719/9204186.html

财经历史,明心见性。在财经的历史与现实之间,有许多似曾相识的故事,也有许多穿越时空的细节,把这些旧闻与新闻揉成一道小点心,不只求趣味,亦求回味,是为檀财史。——四海夕阳

四海夕阳

大家都听过巴顿将军的名言——“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

今天我们穿越到宫斗戏的年代,去认识一位命运跌宕的人物。他曾拥有无比显赫的背景,后来又在宫斗中失去了所有倚靠,垂暮之年的他,却在官场之外,创造属于自己的地平线和china!

他姓年,生活在宫斗剧最钟爱的年代,他的弟弟是威震朝野的大将军,妹妹是皇上最宠幸的贵妃,你猜到他的家世了吧?没错,他就是年家的长子,年羹尧和年妃的大哥,他叫年希尧,为了方便称呼,我们叫他年大。

(电视剧中“华妃”的原型便是年希尧的妹妹年妃)

年大这个人,是个官二代,凭着一品大员老爹和弟妹的关系,做到广东省长(巡抚)、工信部副部长(工部侍郎)的高位。不过官场对于他的政治智商评价不高,皇帝妹夫给他的评价是“大有傻公子的秉性”,那些成天和他一起混的西洋传教士哥们也说“如果没有幕僚帮忙,他甚至不知如何写一份奏折”。这不,雍正元年,妹夫荣登大宝,妹妹又荣升贵妃,年大赶紧上折子祝贺:“奴才妹妹蒙圣恩册封贵妃,一家荣宠阖族增光”云云。结果被四爷泼了一盆冷水(最高指示太精彩,我们留在文末重点学习)。估计四爷早对这个傻大舅子看不上,你又不是年羹尧,能带兵打仗替朕分忧,你的一切都是靠弟弟妹妹,归根结底是来自于朕这个妹夫的,上折子道喜,显摆个啥啊?

没过多久,冷水变成了血水,雍正三年十一月,他的贵妃妹妹病死了;十二月,他的大将军弟弟被列下九十二条大罪,逮捕入狱,年大也因此获罪革职。次年,年羹尧被赐死;后来,连年大的亲外甥、皇帝最钟爱的八阿哥也夭折了。大家都知道,年家是不成了,再也翻不了身。

(年希尧、年羹尧的父亲年遐龄之墓)

然而圣意难测,皇上很快又重新起用年大,这是四爷念旧呢,还是政治家搞平衡的手腕呢,我们不得而知。革职几个月后,雍正四年正月,年大被任命为内务府总管。谁都知道,内务府总管是京城最大的肥缺,但是谁也都知道,四爷的反腐力度是杠杠的。作为皇帝的前大舅子、如今的罪臣亲属,在铁面反腐时代执掌肥缺,这种“看到吃不到”的酸爽可想而知。此时的年大,已经年近六旬,对古人而言,基本上一辈子到头,洗洗睡了。然而年大并不甘心作为宫斗失败的配角被写入历史。他从此不求仕途,只专心做两件事:写书、造物。

论写书,年大简直是人工智能附体,堪比达芬奇和金将军的全能型天才,他是中医专家,著有《年希尧集验良方》,他是音乐专家,出版了琴谱和音律研究专著,他是鉴宝专家,有字画和青铜器鉴定专著;他是书画专家,善画山水、花鸟;他是数学专家,首次把对数表引入中国,他是历史专家,著作《纲鉴甲子图》在欧洲出版,并引发了欧洲学者关于中国历史起源的大论战。。。。。。

(《年希尧集验良方》至今还在指导群众养生)

这都还不算牛,最牛的是他在传教士朋友、著名西洋画师郎世宁协助下,写了一本前无古人的奇书:《视学》。第一次将西方焦点透视学和工程视图系统介绍到中国,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画法几何专著。具体评价就不多说了,反正学美术、学动漫、学机械、学建筑的画图狗们,都应该记住这位前辈:年希尧是第一个会画三维立体图的中国人,

(《视学》里描绘了年大的制图工作室)

(标准的现代几何题,只是用甲乙丙丁代替了ABCD)

(求老虎的阴影面积。。。。。)

不画图的同学们,也值得记住他,年大在《视学》里发明了很多新词,比如现在还热用的“地平线”、“视平线”等等。

(你能唱起这首歌,也有“地平线之父”年希尧的功劳)

写书不简单,造物更不容易,因为年大要造的不是普通物件,而是中国最牛的产品CHINA(瓷器)!雍正四年秋天,当了半年内务府总管的年希尧外放出京,派驻江苏淮安,管理淮安关税,兼任景德镇御窑的督陶官,自此一直担任雍正王朝的官窑掌门人。我们都知道,明清(前期)景德镇官窑是世界最好的陶瓷工厂,没有之一。但要把世界最好的东西做得更好,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年大能做到吗?

(景德镇御窑厂遗址)

以外人的眼光看,年大是甩手掌柜,他并不常驻景德镇,只有春秋两季去视察窑厂,日常生产都由常驻窑厂的助手唐英负责。但如果真正了解内情的话,你会发现,原来在雍正朝,唐英还只是官窑厂的总工程师,真正的CEO是“傻公子”年大。除了日常生产不管,年总要管的工作很多,基本上可以分为四大块:

首先是整理甲方需求,维护客户关系。官窑不需要市场营销,因为只有一个甲方。但甲方也有三六九等,最好对付的是草包型甲方,大多数皇帝都是这类,他只会讲最高原则:要么“照老祖宗规矩办”要么“吉祥喜庆”要么“务必勤俭节约”,剩下的事你跟大内总管沟通到位就好办了。比较难对付的是文艺型甲方,代表人物是宋徽宗,他搞的汝官窑就是不惜工本的典型,只要你能造出最好的东西来,哪怕一窑瓷器只有一个正品,其余通通废掉也无所谓。窑官对付这种甲方就是玩命砸钱搞创新,反正不是自己的钱。最难的对付是龟毛型甲方,这种甲方逼格特高、要求特细、手段特狠、用钱特抠,既要继承传统,又要自主创新,既要保证良品率,又要节约成本,——不用说,这个龟毛型甲方就是四爷啦。好在年大凭借自己的全方位人工智能,总能领会伟大甲方的英明意图,并转化落实成产品的具体技术要求发给窑厂生产。

(皇上对御窑厂烧柴问题做出重要指示)

其次是审核样品。与大家的想象有点不一样,清代官窑瓷器包括宫廷日用、礼仪、赏赐、外交多种用途,它的生产数量是非常大的。雍正时期景德镇官窑每年大约生产五十多种类型产品,年产量十几万件。如果窑厂烧了一大船成品直接送到宫里,四爷不满意,后果你懂的。所以唐英每月从景德镇送两次样品,“解送淮关总管年(希尧)处呈样,或十数件,或六七件不等”,由年大亲自把关审核之后,才批量生产。作为画家,年大对于瓷器画风优劣的判断力是显而易见的,而作为史上第一个会三维立体图的中国人,他对于器物造型的把控能力更是无以伦比的。

(故宫藏《雍正十二美人图》,博古架上的“仿汝窑洗”、“红釉僧帽壶”均为当时官窑产品,一说画中美人原型即为年妃)

然后是产品分级拣选和物流配送。景德镇官窑瓷器烧造完成之后,并不直接发到北京,而是分批走水路先运到淮安。需要强调的是,明朝官窑对于次品全部砸掉深埋,一件不许出厂。而四爷的算盘很精,要控制成本,次品就不能砸,当然也不能自己将就着用,他要把次品全剔出来,稍好点的赏赐大臣,再次点的在京城卖掉。当然就要年大派人对几万件瓷器拣选分级包装,至于各种陈设瓷器如花瓶香炉什么的还要配置底座,最后沿大运河走水路运到北京。

(明代官窑的次品全部砸掉深埋,四爷可舍不得)

最后是财务保障。根据记载,当时每年官窑瓷器的烧造预算是“钱粮八千两。”经费从哪里来?由年大所管辖的淮安板闸关关税支付。筹措经费和成本控制问题,也需要年大把握好。

窑厂管理水平如何,靠产品说话。陶瓷史对这一时期官窑的评价是“玲珑巧样,仿古创新”。玲珑巧样自然得益于年大对造型的把握能力,论仿古,雍正官窑仿造宋瓷(比如文艺型甲方宋徽宗的汝窑),几乎可以乱真,达到了历代仿古瓷的最高水平,论创新,雍正官窑不仅能独立生产彩瓷之王珐琅彩(康熙时期需要进口彩料,雍正时期手上实现了彩料国产化),还引进了欧洲的胭脂水釉、甚至推出了具有西洋风格的绘画装饰,这些只有成天跟西洋传教士打交道的年大才能玩得转啊。连龟毛型甲方(四爷)也经常批示“烧造得甚好!传与年希尧照此样再多烧造几件。”而后世收藏家为了向年大致敬,对雍正官窑瓷器的称呼只有两个字:“年窑”!——是不是很像后来的橙子?

(被视为中国彩瓷顶峰的雍正珐琅彩)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在年大主持窑厂的第10年也就是雍正十三年,皇帝驾崩,不知年大回忆皇上与年家相爱相杀的一路,做何感想?只有一点可以肯定,在雍正朝留下的一千万字朱批奏折中,四爷提及最多的大臣不是大将军年羹尧,也不是李卫、田文镜,而是傻公子年大!当年四爷在年羹尧的奏折里秀恩爱:“从来君臣之遇合私意相得者有之,但未必得如我二人之人耳。总之,我二人做个千古君臣知遇榜样,令天下后世钦慕流诞就是矣。”最终“千古君臣知遇榜样”以翻脸杀戮结束,而四爷和年大这对甲方乙方却圆满收场,留下无数“令天下后世钦慕流诞”的官窑精品,这也是当初宫斗戏的围观群众没有想到的吧。

(四爷:当初以为我和年二是真爱,没想到一起走到最后的还是年大呀)

最后的结局,仍是宫斗的套路。乾隆皇帝一登基,就斥责年希尧“玩物耽事”、“甚属无耻”、“辜负皇考(雍正)任用之恩”,罢免一切官职、抄家。窑厂这边,总工程师唐英继任一把手,制瓷技术进一步提高,花样品种更加繁多,只是由于龟毛型甲方换成了暴发户型甲方,两朝天子的审美观对比成了后世收藏爱好者常年不熄的话题。不过对于七十多岁的年大来说,宫斗结局已经不太重要,他已经把地平线和最好的china留在时光里。

(两朝瓷器画风对比——乾隆:皇阿玛……雍正:朕没有你这样的儿砸!

最后,让我们一起学习伟大领袖爱新觉罗·胤禛在《年希尧奏为妹封贵妃恭谢天恩折》里的励志冷水(鸡汤)——“一切总仗不得,大丈夫汉,自己挣出来的,方是真体面!勉之。”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536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