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不露”,也叫“百花不落地”,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种表现手法。指的是将粉彩与金彩结合,各色花朵将整个画面填满,不露出瓷底,也不露出花朵的枝干。百花如同天女散花,浮于空中,故称“百花不落地”。学者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写道:“瓷器满画花朵,种种色色形状不一者,谓之万花”,所以“百花不落地”又称“万花堆”或“万花锦”。
粉彩瓷是在康熙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始见于康熙晚期,后历朝流行不衰。是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涂上颜料后用笔洗开,由于砷的乳蚀作用颜色产生粉化效果。乾隆在位期间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艺术领域建树颇丰,景德镇御窑厂荟萃了一代名师巧匠,无论数量或质量都达到了历史的顶峰,故有“大内出样,交御窑厂烧制”,其中,粉彩由原来多用红白地着彩,发展为多种彩色的相配。粉彩是乾隆朝瓷器中所占比重较大的品种之一,在雍正瓷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造型精美,色彩缤纷,图案丰富,工艺繁琐,不惜工本,令人叹为观止。
粉彩是康熙朝形成的,那么“百花不落地”的表现手法也不会早于康熙朝。百花不落瓷器烧制工序之繁琐,设色之丰富,绘画之多彩,绝非数人之力可成,当为彩瓷之翘首。极尽工巧,衬托出了器物本身的雍容华贵,强烈的视觉冲击表现出了极大的美感。
“百花不落地”纹饰通常出现在粉彩瓷器上,这种纹饰多在器物主体中心部位绘画牡丹等大朵纹样,在周围加绘并绘菊花、茶花、月季、荷花、百合、牵牛花等等各种小花朵图案,并且画有很精细的辅纹,让画面覆盖全器,器不露地,寓意百花呈瑞,盛世升平。花之形状、大小、正侧,各尽其职,繁密之极。有黑地和白地两种,以黑地为最,即使是白地也非常珍贵。
艺匠用不同浓淡、深浅的颜色表现本器之花,并运用阴阳向背法使其花叶更为鲜活,形神兼备,各具不同的风采。真可谓“百花”虽繁,却有主次之分,密而不乱,极富层次感,洋溢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给人以一种迎面而来密不透风之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