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奉二主却得两国敬重,半生汉冠半世胡禄,

自古以来,“忠”一直是传统儒家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所谓忠臣不事二主,在古代社会中,很少有人在叛离原主后,还能得到世人的谅解。如《三国演义》中的吕布,因多次叛主被视为“三姓家奴”,为天下所不耻,虽然真实历史上的吕布,远没有如此不堪,但也可从中窥见,我国古代对于忠的重视。但在北宋真宗年间,却有这样一位“贰臣”,先仕大宋为真宗潜邸旧人,后降契丹被封为楚王授予国姓,极得两国亲厚,两国官员丝毫不以其“不忠”。这个人就是为宋辽澶渊之盟做出了极大贡献的王继忠。咸平元年(年),宋太宗驾崩,真宗即位就面临着辽国的巨大威胁。此前宋辽双方为了关南之地,一直互有征战。在雍熙三年(年),宋太宗还趁着辽国新君年幼,发动了雍熙北伐。虽然雍熙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但也让辽国看到了北宋的强大国力。于是趁着大宋新君刚立的时机,大举进犯大宋边境,辽宋双边战事迅速升级,但辽宋两国在军事上相差仿佛,因此都很难从对方身上占到便宜。王继忠,是宋真宗尚在潜邸时的元从旧人,自幼与宋真宗相交。《宋史-王继忠传》记载:“继忠年六岁,补东西班殿侍。真宗在藩邸,得给事左右,以谨厚被亲信。”因此在真宗即位后,迅速升迁,移任定州。宋真宗咸平六年(年),辽国越过边境再度发难,直入宋军军事要地望都,“望都之战”就此展开。两军激烈交锋,互有胜负,在望都之地形成对峙。时辽军主将萧挞凛派兵袭击宋军粮队,宋军主将王超命王继忠率领本部一千五百人前往查看,结果却被萧挞凛设伏围住。《宋史》记载:“围数十重,士皆重创,殊死战,且战且行,旁西山而北。”王超担心大军前往再次中伏,因此拒绝救援,王继忠拼死力战,最终力竭被俘。宋真宗及朝中大臣都以为王继忠中没于战阵,于是对王继忠大加封赏,“优诏赠大同军节度,赗赙加等,官其四子。”次年,景德元年(年),萧太后亲率辽国大军入侵宋境,企图通过战争迫使宋朝割让关南之地,但战争困难程度却远超辽军想象。辽军先后在高阳,北平寨,定州受挫,又在瀛州的死守下,“死者巨万,伤者倍之”。瀛州保卫战大捷可以说是促成“澶渊之盟”的决定性因素。虽然之后辽军主力得以会师澶州,但宋军已经成功拖延了时间,获得了战略布局的时机。长年的战争,损失无数,但获得的利益却微不足道,辽国也有了厌战之心。萧太后等辽国主战派承受着来自国内的巨大压力,因此如何体面的结束战争,并促成和平便成为了辽国方面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此时宋朝在辽国的进攻下也显得惴惴不安,毕竟雍熙北伐的失利就在数年前,精锐禁军几乎一扫而空,朝廷上下大多数人都主张迁都,避其锋芒。虽然真宗最终在寇准的力谏下,御驾亲征,但作为未经战火的和平帝王,内心深处依然渴望和平。但现实的问题是,宋辽双方交战多年,两国之间并无正式邦交关系,更无使节往来,更缺乏相互信任的基础。此时王继忠的作用就愈发凸显了,作为真宗的故旧,同时又颇得辽国信任,王继忠可以说是当时两国最好的纽带。同时王继忠自身也在极力促成两国和平,“继忠乘间言和好之利”。王继忠先是在信中解释了自己为何投降辽国,然后表达了辽国想要与宋和谈的意愿,并通过同为真宗潜邸旧臣石普,传递到了真宗的手中。此时真宗才知道王继忠尚且活着,但并没有轻易相信辽国的说法。于是在澶渊之战时期,辽宋两国呈现出了极为诡异的一面,战场上两国交战流血漂橹,而暗地双方的和谈,已经反复进行了多次。双方都希望通过战场上的成果,加重谈判的砝码。而对辽国更加不利的是在澶州城下对峙时,“威虎军头张瑰守床子弩,弩潜发,挞览中额陨”。征战不利,外加大将身殒,此时,辽国虽在战局上仍占据一定优势,但已经不足以转化为胜局。最终在王继忠的沟通下,宋辽和谈终于得以顺利进行。“景德入寇,继忠从行,乃使通奏,先导欲和之意,朝廷始知其不死,卒因其说以成澶渊之盟。”在整个澶渊之盟中,王继忠承担的作用,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其作为纽带,战争恐怕会更加的曲折,即使两国议和也不会如此顺利。宋辽两国对于王继忠都给予了极高的尊敬,称其“尽忠于两主”,宋朝一方每逢年节均有问候,辽国更是赐其国姓,封为楚王。这也足以看到两国对于王继忠所作的认可。历史上与王继忠遭遇相似的不乏其人,其中汉武帝时期的李陵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但是两者的结果却截然相反。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率领五千射声之士,配合李广利的三万大军出征匈奴。结果却在浚稽山遭遇匈奴主力,五千步卒被数倍之多骑兵包围,李陵部众虽杀伤良多,却寡不敌众,无奈为保全士卒假降匈奴。汉武帝一开始也认为李陵战死,对李陵家人赏赐诸多,但之后却听闻“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的谣言,不但尽族李陵妻子,亲属,还将为李陵求情的司马光处以宫刑。身在匈奴,心在大汉的李陵从此对汉朝死了心,虽仍对背叛汉朝心怀愧疚,但终究不愿再回故地。汉昭帝时期曾派使者,招李陵回汉,李陵沉默许久,只是拒绝道:“大丈夫不可再辱”。王瑞来先生在《超越:一个“贰臣”的贡献》一文中认为:王继忠对于北宋的影响,不仅在澶渊之盟的缔结上,同时也对北宋忠对待战俘人员的政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得执政的士大夫能够更为人性化、更具同情心的对待被俘的将士。参考资料:《宋史-王继忠传》《续资治通鉴长编》《超越:一个“贰臣”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628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