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到底是怎么回事

有宋一代,文化经济繁荣昌盛,特别是它给后世留下的一幅《清明上河图》,让后世对宋人富足,悠闲和舒适的生活有了具体的了解,宋人能够享受到如此的幸福生活,是以宋辽澶渊之盟为基础的,而这个盟约的签订要归功于寇准。

宋太宗登基后,先气势汹汹的砍了辽国三板斧,将辽国砍得晕头转向,可是三板斧后宋国气势顿消,对辽的战略由进攻转为防御,与此相反,辽国的战略立刻由防御转为进攻。

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皇帝辽圣宗与萧太后率领辽军大举南下,国内名将倾巢出动,欲和宋国一决雌雄。

宋朝朝野震动,众文武惴惴不安。

一、面对汹汹辽国大军,宋朝君臣有何分歧?

寇准此时的身份是集贤殿大学士,本来他是有宰相运的,但宋真宗怕他太刚直,担心他和同事搞不好关系,或许毕士安的宰相运比寇准更强,真宗就让毕做了宰相,寇准的地位位于毕之后。

毕士安主要负责行政,寇准则掌管兵部,因此,打仗的事情,寇准考虑得多一些。

辽倾国之兵大举南下,寇准就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向皇帝提出御驾亲征,让中原皇帝和辽国皇帝干一架,但中原皇帝没有辽国皇帝的胆量,又不好公开认怂,只得答应先提请朝议。

这一朝议,时间就拖了下来。

辽军却进展迅猛,很快包围了瀛州(今河间市),萧太后亲自擂鼓助威,辽军上下士气如虹。

宋国朝野却一片恐慌,于是皇帝在朝堂之外又召开了一个会议,私下和一帮哥们讨论迁都。

迁都会议的参加者不多,最典型的有两人,一个是江苏人王钦若,建议迁都南京;另一个是四川人陈尧叟,建议迁都成都。

有人替自己分忧,皇帝当然很高兴,但他还是希望这些意见能让寇准听到,让寇准放弃要自己御驾亲征的建议。

皇帝当着王钦若、陈尧叟一干人的面对寇准说:“寇学士,很多人都认为我们目前还不能和辽军硬拼,建议迁都到后方去,这样可以用空间换取时间,来个持久战,我国幅员辽阔,做好八年抗战的打算,你看如何?”

寇准虽然没有参加皇帝的小会议,但他清楚王钦若和陈尧叟二人在其中的作用。

寇准装傻:“谁这么脑残啊?我看出这个主意的人应该枪毙。”寇准先斩钉截铁断了皇帝的希望,又温柔的对皇帝道:“陛下英明神武,将帅和谐,如果御驾亲征,辽军一定会被吓跑,即使不亲征,坚守防御,等辽军疲惫了,最后的胜利也是我们的,为啥要丢弃祖坟逃跑?这样的后果将是人心崩溃,如果辽军再乘势而下,赵家的江山就完了。”

皇帝无话可说,因为他实在无法反对,横向比较,对手的皇帝和太后都亲征了,自己不该示弱;纵向比较,自己的父亲和大伯都经常亲临前线,自己更不该示弱。

他希望王钦若和陈尧叟二人能据理力争。

在强敌入侵的时候议论迁都,在传统文化中本来就被认为是上不得台面的事,王钦若和陈尧叟二人自然不敢出面和寇准争论,只得装哑。

寇准又乘机提出请皇帝尽快亲征去澶州(今濮阳),皇帝无奈,只得勉强同意。

可是有王、陈二人在皇帝身边,寇准始终不放心,尤其王钦若是个很有智谋的人,再让他待在皇帝身边,对自己是个很大的威胁,于是这次谈话之后,寇准起了整治王钦若之心。

要自己高枕无忧,只能让王钦若离开皇帝。

二、寇准有何计谋?

机会来了,皇帝想要一个镇守大名的人选,寇准积极推荐王钦若:“其他人去搞不定,此事非王钦若莫属,我看好这个人才。”

皇帝本来就认为王钦若是人才,现在从寇准的口中得到证实,说明自己的眼力还不错,很高兴的让王钦若离开自己身边。

结果,寇准将王钦若赶出了京城。

这次事件让王、陈二人和寇准结下了很深的梁子,后来王钦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又将寇准赶出京城,这是后话。

皇帝亲征到了澶州黄河以南的南城,看着攻打北城的辽军气势很盛,吓得又不敢过河了,大家怎么劝都不行。

寇准知道,宋朝重文轻武,皇帝身边用的都是文人,但是在战场上皇帝还是相信武人,便私下和武人高琼串联:“你老兄高居太尉,现在该报国了吧?”

高琼很耿直:“什么话?我是武将,就是准备为吾皇而死的。”

“不用你死,一会儿见了皇帝,你照我的话做就行了。”

寇准又去见皇帝道:“陛下如果不过河,军心会有影响,这场仗就可能失败。您放心过河吧,我们都已经安排好了,不会有危险,王超领精锐守住正面,李继隆、石保吉在左右两边布置好了大阵,而且四面八方的援军也马上就到了,陛下不要怕。”

宋真宗看着寇准,没有说话,心想:又忽悠我?你个拿笔杆子的和我谈哪门子的军事。

寇准当然明白皇帝的意思,大声道:“陛下,如果以为我是忽悠你,你可以问高太尉嘛。”

高琼立刻按照预先设计的出场,点头道:“对对对,目前的局势对我们很有利,寇学士说得很对。”

皇帝点点头:“那挺好。”

寇准立刻接过去:“既然这样,赶快来护驾过河。”

高琼立刻命令手下将皇帝乘坐的辇赶过来,护送皇帝过河到了北城。

果然,皇帝一到北城,宋军欢呼雀跃,士气大涨,呼喊声震天动地,辽军的士气低落下来。

宋的武器装备比辽国先进,在城防战中辽国比较吃亏。宋真宗到达澶州十几天后,辽军总司令萧达兰被宋军先进的床子弩射杀。

三、辽宋双方博弈的结果

以辽国的国力,和宋国打不起消耗战,再加上总司令阵亡,辽军士气降低到极点。辽圣宗与萧太后感觉他们事先可能低估了宋的实力,便主动请求和解,但派了几次讲和的使者,均被寇准拒绝。

寇准的本意,是想先给对方一个心理上的震慑,然后再谈价钱,寇准的价码是让辽对宋称臣,并返还幽州(今北京),他告诉真宗,如果按他的策划,可以保证宋辽之间百年无战争,否则,只能保证数十年的和平。

宋真宗是第三代领导,早就没有了太祖、太宗的武力和胆识,他的立场和寇准不同,更没有寇准的心理素质,他想的是只要辽不挑事,称不称臣,要不要幽州和自己关系都不大,只要不影响到自己跳舞跑马就行。他说:“数十年后我们的军力一定超过辽国,只是现在我不忍心老百姓遭兵祸,还是答应辽国的要求吧。”

宋真宗的内心还有个心病,连日的胜仗使得寇准的威望日增,前线官兵对寇准非常敬仰,比起城外的辽军,真宗现在更担心寇准拥兵自重,要是寇准学他大伯赵匡胤,来个黄袍加身,此番澶州之行就得不偿失了。

对寇准,他的好朋友张咏有个评价:“寇准这个人很有点奇才,就是书读得不多。”

读书少让寇准少了一些儒生的书呆子气,一旦他感觉到皇帝对自己有了想法,就不再坚持己见,而是立刻改正。

寇准同意结盟。

皇上很高兴,对派去谈判的大使曹利用说:“我们的条件很优惠,只要不打仗,每年给他们一百万两银子都可以。”

皇帝当然很慷慨,因为这一百万是不可能从他自己的钱包里拿的。

寇准很反感,但他不去招惹皇帝,只悄悄的把曹利用叫到一边:“皇上答应的条件很优惠,但我给你的底线是三十万,超过三十万,我要你脑袋。”

曹利用知道寇准说到做到,不敢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果然以三十万的价码谈成盟约,这个价钱还不及宋对辽每年战争费用的百分之一。

宋辽之间的战争到此结束,两国维持了百年的和平,宋得以从战争中脱出身来,致力于经济文化建设,从而蕴育出中华民族灿烂的宋文化,这个文化承前启后,影响后世中国的很多思想都出自这个时代,经济更发展到了鼎盛。

这一切,都是寇准之功。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629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