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宋朝历史的人都知道,北宋年间有屈辱的澶渊之盟,可是澶渊之盟是利大还是弊大呢?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澶渊之盟的背景,首先是,当时的北宋边境战乱不断,不仅西北党项李继迁不断骚扰宋朝边境,北面辽国也不甘示弱,不断发生进攻,可谓是这家打完那家打。在一次战斗中,党项和吐蕃两败俱伤,已经无力对宋朝发起进攻。所以,宋朝就专注于北线的战争,这时流传千古的宰相寇准上位了,寇准是坚定的抗战者,而且能力极强。可以说,澶渊之盟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好的结果,其间寇准的功劳有一半,而且如果当时的宋真宗能够采取寇准正确的意见,恐怕宋朝还会再续命几百年。澶州的地理位置那让我们再来说说的澶渊之盟具体过程吧。当时北方的警报响起,契丹人的铁骑来了。景德元年闰九月,契丹国主和萧太后进攻宋朝,他们集结20万大军,一路猛攻之下直达澶渊。辽军契丹的部队已经要越过黄河直冲中原而来,宋朝廷惶恐不安,众多大臣为是战是降还争论不休,真宗万分着急。众位宰相和议之后,认为皇帝御驾亲征才是最佳的方案,可惜的是真宗一直在犹豫。事实上宋朝开封城内还有数十万禁军,而且北面的战事还没有到全面溃败的地步,只是战况激烈而已。可惜的是现在的宋人已经惧怕战争,惧怕契丹人了。宋军步兵真宗挂帅亲征,将士军心大振,反攻辽军。真宗在寇准和将士们的催促下,被逼无奈,才决定动身去澶州。真宗一登上澶州北城门楼,将士们军心大振,立刻反攻了辽军。最后面辽军主帅阵亡,军心大败,溃散逃亡而去。而萧太后得知此噩耗后心痛不已,也开始惧怕宋军的战斗力了。在宋真宗御驾亲征率领的部队,马上就要到达城下时。她下令暂停攻击,虚张声势以震慑宋朝守军,其实在准备议和。寇准反对议和,认为如果辽国想要议和,除非他们对大宋称臣并归还幽州之地。但是宋真宗一心求和,可惜的是寇准的意见未被采纳。就这样臭名昭著的澶渊之盟被签订了下来。澶渊之盟的后续影响,不利影响:第一,澶渊之盟将宋太宗和宋太祖魂牵梦萦的燕云十六州合理合法地让给了辽国。敌方骑兵便可在华北太平原上直趋南下,从真定自东京,宋朝将无险可守,这点是致命的;燕云十六州第二,宋朝还每年需要给辽国岁币,这相当于养活了对方的军队,使得敌方更强,我方更弱;第三,宋朝不战即败。有利的地方:保证了宋朝百年的太平。从此之后,宋朝都以发展经济,改善百姓生活和进行文化建设为主要任务。这使得宋朝商业发展农耕业发展科技也不断进步。可惜的是富足和闲暇的生活让大宋上下对军事力量的发展产生了懈怠。使得武将的地位一落千丈,文臣则青云之上。历史何其相似,我们现在都纪念五四青年节,都知道曾经的大清皇朝,也是在巴黎和会上,丧权辱国,将山东的利益转让给了日本,签订21条,由此五四运动爆发。这说明我们要懂得反抗,要学会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不轻易发动战争,也不惧怕战争。也说明了领导者的每个决定都决定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