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江西一位农民挖到一座瓷制二层小楼,发现竟是死人的东西,顿觉晦气。他本想丢掉又十分不舍,便偷偷带回了家,谁料,竟是一件绝世珍宝!
这天,江西景德镇的农民老张正在牵着牛耕地,突然听到犁子下面有金属碰撞的声音,他赶紧让牛停下来,跑过去查看,发现土里露着的像是青花瓷片。
老张猜想这应该是一件瓷器,可等他用铁锨小心翼翼的把瓷器挖出来的时候,却发现它是一座二层小楼。上面有人,有戏台,还写着字……
读了上面的文字,老张明白了,这是一件陪葬品,本来是埋在死人坟墓里的。
哎,真是晦气,怎么挖到死人的东西了呢?老张本想把它丢弃,但又觉得这座二层小楼确实很漂亮,想来想去,老张还是把它带回了家里。
听说老张在地里发现了一座好看的二层小楼,村民们纷纷到老张家里参观。看到小楼后,大家都觉得这件瓷器确实很漂亮,做工也精致。
就有村民建议老张请专业人士鉴定一下,说不定它是件宝贝。老张觉得有道理,便在第二天带着这件瓷器去了当地的文物局。
文物局的专家告诉老张,他的这件瓷器初步判断为元代青花瓷器,是一件很珍贵的文物。接下来,他们将会组织专家对它做进一步的鉴定。
几天后,鉴定结果出来了:这是一件元代的青花釉里红瓷仓,高29.5厘米,横宽20.5厘米,采用釉里红的装饰手法烧制而成,是明代江西景德镇凌氏坟墓里的陪葬品。
釉里红是一种创始于元代的瓷器烧制工艺,它是用氧化铜做着色剂,把纹样绘在瓷器胚胎的表面,然后再上一层无色透明的釉,最后经高温烧制而成。
这座楼阁式瓷仓并不是单面的建筑样式,而是一座立体的建筑,前后两面都是舞台,有点像古代的戏台。整座建筑由8根柱子支撑,中间主柱粗,两边侧柱较细。
楼阁分为两层,底层正中间为瓷仓正门,门旁站着两个卫士,手执棍棒。门两侧写着一副对联:上联是“禾黍丰而仓廪实”,下联是“子孙盛而福禄崇”,横批是“南山宝象庄五谷之仓”。正门的背面写着主人凌氏的墓志铭。
阁楼的二层像是一个大戏台,分为前、后楼。前楼大厅高大座椅上,主人正在饶有兴趣的看戏,两侧站着几个侍女。舞台的中央两个女子翩翩起舞。后排四个女子共同演奏乐器。有弹柳琴的,有拍腰鼓的,有吹箫的,有吹笛的,仿佛正在共同演奏一首名曲。
瓷仓是一种瓷制的冥器,就是放置于死者坟墓之中的粮仓模型,寓意死者在阴间丰衣足食,生活富足。一件如此精致、珍贵的青花釉里红瓷器,为什么要随死人一起埋到坟墓中呢?
这其实是一种古老的习俗。“事死如事生”一直是古人葬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也就是说希望死人死后仍能享受富贵、安逸。
因此不论王公贵族,还是平头百姓,都不惜财力修墓造坟,将大量贵重器物厚葬入土,并为逝者虚设阴间安乐之景。民以食为天,人要活着,人要安乐,首先离不开粮食。
所以,让逝者安乐最具象征意义的器物就是谷仓。为逝者在坟墓中陪葬谷仓,有着悠久的历史。谷仓的样式、风格可能会随着时代变化,但希望逝者享受富足衣食无忧的愿望是不变的。
从墓志铭上看,这位凌氏夫人应该也是生在豪门富贵之家。在她死后,家人不惜重金,定制这件精美绝伦的瓷仓,为其营造了一番富贵、安乐、奢华的景象。同时,也将这个时期江南地区的谷仓风格特点体现了出来。
据墓志铭的内容来看,凌氏是死于元戊寅(年),这也就代表这件瓷仓烧制于这个时期,这使它成为中国现存的唯一一件有明确纪年的瓷仓。
我国著名的文物鉴定专家郑恩准曾经这样评价元代青花釉里红瓷仓:它代表了元代江南木结构建筑的特色,是元代景德镇青花釉里红瓷器中的精品,弥足珍贵。
元青花釉里红瓷仓中的阁楼建筑,将元代江南地区建筑工艺特点体现的淋漓尽致。整个建筑布局精致、巧妙绝伦,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将建筑、人物、文化、艺术全部体现。而且内部构件细致入微。
屋顶上的狮子,舞台上的荷叶,林立的瓦片,对联上的文字……无不将元代的雕刻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从烧制工艺上说,元青花釉里红瓷仓集合了釉里红、红釉、青白釉、青花四种高温釉于一身,可谓宝中之宝。
釉
里红是在元代开始烧制的,元代
青花釉里红是现存最早的一件釉里红瓷器,集合数种高温釉工艺于一身的只此一件。
它对研究元代时期的制瓷工艺,还有当时的社会民俗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发现元青花釉里红瓷仓的老张,也因为无私上报珍贵文物,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奖励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