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传统文化丨文物里的端午节魅力莱西

北京皮肤科医院治疗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119/8605167.html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一书。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纪念屈原这一说法家喻户晓。

傅抱石屈原图故宫博物院藏

在各类文物艺术品中,关于端午题材的作品也是非常丰富的。

端午必备节目:吃粽子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各种节日,就没有能脱离开各种美食的。端午节必定是粽香扑鼻的,连皇帝也不例外。根据乾隆十八年端午节的膳单记载,五月初一到初五,宫里一共使用了两千多个粽子,称为“粽席”。皇帝皇后、皇太后及诸嫔妃膳桌上粽子堆成一座座小山。

郎世宁午瑞图轴,清雍正,绢本设色,纵厘米,横84厘米。

这是一幅近似于欧洲静物画的作品,青瓷瓶内插着蒲草叶、石榴花和蜀葵花,托盘里盛有李子和樱桃,几个粽子散落一旁。图中的粽子、蒲草等物暗示此画是为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而绘制的。虽然画面没有落年款,但根据清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记载,此图应作于雍正十年(年),属郎世宁在中国的早期作品。

徐扬端阳故事册之射粉团故宫博物院藏

《端阳故事图》册,清乾隆,徐扬绘,绢本,设色,共八开,每开纵20.7厘米,横18.2厘米。

此开名《射粉团》,题:“射粉团,唐宫中造粉团角黍饤盘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采百草驱五毒

古代端午节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形成了插蒲草、艾叶,喝雄黄酒,拴五色丝线等驱邪避疫的特殊习俗。

清王时敏绘端午图轴,纸本墨笔,纵.8厘米,横40.1厘米。

此图是王时敏为端午节所作的节令画,描绘了菖蒲、蜀葵、玉簪以及蔷薇等几种初夏的时令花卉。民间习俗在端午节时将菖蒲、艾草编节,用以薰避蚊虫,因而菖蒲、艾草是端午节的代表物。该图所绘花卉笔墨简练洁净,清新古雅,表现了吉祥喜庆的意境。此图是王时敏较为罕见的墨笔花卉,为其晚年作品。

霁蓝釉艾叶形洗,清乾隆,高1.7厘米,长15.6厘米。

洗呈艾叶形,洗内随边沿的起伏划出叶脉纹。通体内外施霁蓝釉,釉色深沉匀净。

此洗以艾草叶为蓝本制作而成,当非偶然所为,必有其深层含意。民谚曰:“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时民间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在门上插艾草或菖蒲,用以杀菌防病、驱瘴辟邪。

徐扬端阳故事册之系彩丝故宫博物院藏

《端阳故事图》册,清乾隆,徐扬绘,绢本,设色,共八开,每开纵20.7厘米,横18.2厘米。此为第六开,名《系采丝》,题:“系采丝,以五色丝系臂,谓之长命缕。”

端午节民间还有驱五毒的习俗。五月天气渐热,细菌容易繁殖,蛇、蝎、蟾蜍、蜈蚣、壁虎(俗称五毒)等毒虫纷纷出动,疠疫常常发生,致使五月又有“恶月”之称,五月五日又有“恶日”之称。因此,人们想方设法在此时辟瘟祛邪,以求安康。

明黄色缎地平金银彩绣五毒活计,清同治,清宫旧藏。

这套活计是端午节佩戴之物,共9件,其中荷包3件、烟荷包1件、表套1件、扇套1件、镜子1件、粉盒1件、名姓片套1件。每件的颜色和纹样相同,均为明黄色,通体以金线、银线和五彩丝线绣五毒和“大吉”葫芦纹。“五毒”为蛇、蟾蜍、蝎子、壁虎和蜈蚣五种有毒动物,配以“大吉”字样和葫芦纹样相组合,寓意以毒攻毒,以恶镇恶,驱邪免灾。

五彩张天师斩五毒纹小盘故宫博物院藏

明万历,高1.9厘米,口径10.6厘米,足径6.6厘米。

从此盘上的装饰题材看,这应是一件万历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专门为宫廷烧造的供端午节使用的应景物品,图案寓“袪毒辟邪”之意。

端午赛龙舟

赛龙舟也是庆祝端午节的主要方式。无论宫廷还是民间都有相关的记载和习俗。相传赛龙舟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遂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屈原踪影。此后,每年到了五月五日这一天,人们都要划龙舟以纪念屈原。

《龙舟竞渡图》页,唐,李昭道绘,绢本设色,纵28.5厘米,横29.7厘米

此图是典型的青绿山水作品,画中运用的石青石绿历久弥新。通过画中所描绘的建筑判断,画中的情景当为宫廷中欢度端午的场面。华丽的宫廷楼阁位于画面的右下角,湖水以留白的方式体现出来,远景为青绿的山峦。画面中,人小如豆却清晰可辨,生动有趣。所绘龙舟亦生动可掬,灵动飘逸。

明嘉靖剔彩龙舟图荷叶式盘,长21.7厘米,宽16.8厘米,高3.5厘米。

盘椭圆形,口边卷曲呈荷叶状,椭圆形圈足。器表分层髹红、黄、绿三色漆。盘心雕一龙舟,舟上有凉亭,二童撑篙,行于莲花朵朵的水面上。盘边内外两面均雕莲花、茨菇、蒲草及鸳鸯。足底黑漆,中心刀刻双竖行填金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款。

“慎德堂制”款粉彩赛龙、凤舟图盘

从盘上所绘的赛龙舟和凤舟图看,此盘应有其特殊用途,应是供道光皇帝在端午节使用的应景物品。

此外,清代帝后多嗜戏成癖。端午节前后,宫中好戏连台,演出的剧目主要是与端午节民间传说、民俗文化有关的节令戏。据升平署档案记载,这些剧目主要包括《阐道除邪》、《灵符济世》、《祛邪应节》、《采药降魔》、《奉敕除妖》等。

清代升平署写本《阐道除邪》

穿越历史,诸多的端午风俗寄托了人们祛邪求福与礼赞先贤的情感。虽然时代不再相同,端午节的文化意蕴也在不断叠加,但人们对幸福、美好、健康的追求,却始终如一。

来源:莱西市博物馆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534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