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雁横秋水说历史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会计账籍编制与保管思想宋代账籍所载极为详尽,“一文一勺以上,悉申账籍”,“一物一件,皆有照据”,因此编造账籍是一项十分繁重的工作。如元祐元年(年)十月庚寅,右司谏王觌言:“……臣窃谓京师场务所谓繁重者,惟在账籍,其造账目可别作处置”。宋代对于编造账籍有严格的规定,必须按照一定的法式置造:“诸路州县见行常平、苗役、丁产、保甲、农田、水利等事,全籍簿书钩考登耗虚实,则其制造不可以无法”。如熙宁年间,曾布被旨创司,设立详定账籍所,“尽取三司所管账籍,删去繁冗,具为法式,以施之天下”。而且要以确实的材料作为造账的依据。如绍兴元年(年)二月二十八日,臣僚言:“州县经兵火处版籍残缺,奸吏并缘为私,所存无几,不可钩考。使户口未实,赋役不均,财用莫知所从出。今乞严敕诸路监司,应经兵火州县自来所有丁产钱谷簿书,皆依法置造。如委无旧本,许以账状及实可照验事迹,类聚攒成;又无,即从诸司用干证文字与州县见存案牍,互相点勘,以成新书。”宋代规定会计账籍不得随便涂改,《作邑自箴》载:“申状并钱谷文字并不得揩改”,“簿书有差误处先具状申陈方得揩改”。为了防止不法官吏揩改簿籍数目,《庆元条法事类》卷16《文书》规定:“凡官文书有数者,借用大字(谓一作壹之类)”。还有一些县乡奸吏,于登记簿书之际,“自知欺弊已甚,惮于核究,则又故为草书小字,令人不可晓会”。鉴此,为了使簿籍易为省览,各项账目清晰可辨,宋规定正式账籍必须“大字楷书”,用“真书抄转上簿”。为了使收支一目了然,宋代的会计账籍在登记财物出入时,采用一种支出用朱色收入用墨色的办法。如《洺水集》卷11《母舅故朝议大夫太府寺丞黄公行状》云:“公谓赋版,公私所系不轻,出朱入墨,不敢少纵。”《双溪集》卷11《常山县主簿题名记》也云:“出入朱墨,钩校精核,一毫必利于公上,一豆不落于人手。”宋代在记账中对会计计量单位有了划一严格的规定:“凡岁赋,谷以石计,钱以缗计,帛以匹计,金银、丝绵以两计,藁秸、新蒸以围计,他物各以其数计。”“诸内外官司申奏及互相关会钱谷物色之类,并仰各开逐色细数,不得泛称贯石匹两等。”宋代的各种会计凭证、账籍等一般要加盖官府印章之后方能生效,如税钞未用印时称白钞,用印后称朱钞,只有朱钞才能作为已纳凭证。宋代用于财经方面的印有数种,如团印、长印、梢印。一般纳税凭证用团印,如交纳夏秋税、课利,而诸勘给旁历则用长印。为防止伪冒、抽换、毁失,宋代规定印章要加盖在骑缝之处,如“诸勘给官司于旁历背缝横用墨长印”。而且“诸受纳官物团印(仓库各别为样)、长印、梢印,州县长官监造,起纳日以印样缴送销簿官司,对钞比验,至纳毕长官监毁印”。宋代财经部门所铸之印十分精巧,并有组合旋转装置,使不法之徒难以伪造。如景祐三年,“篆文官王文盛言于少府监曰:‘在京粮料院印,多伪效之以募券历者。谓宜铸三面印,圆其制,而面阔二寸五分;于外围周匝篆纪年及粮料院名,凡十二字;以围篆十二辰,凡十二字;中央篆正字,上连印钮,令可转旋,以机穴定之。用时,月分对,年中互建十二月,自寅至丑,终始循环。每改元,即更铸之云。若此,使奸人无复措其巧矣。’少府监以奏,诏三司详定,请如文盛言。”总之,宋代编制会计账籍重法式求真实,规定大字楷书和划一的计量单位,并能根据不同用途使用各种印章,这些会计思想原则至今仍是编制会计账簿的基本要求,使其真实可信,便于使用。宋代随着会计思想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会计学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会计上的用语也大为细化、准确、丰富,呈现出五光十色的局面。在账籍的结构上,宋代把每道账籍前的摘要汇总,称之为“账头”、“簿头”、“历头”。如《宋会要辑稿》职官5之27载:“其间一道账头,有连收附五七百至一二千道者。每道上省,案朱书事宜,人吏次第,书字官员押讫送勾院。”又如《庆元条法事类》卷47《税租簿》载:“诸夏秋税增收钱物(谓正税租额外,分烟析生,典卖割移之类合零就整者),并以实数每户计之,仍总都数于簿头,别顷(‘顷’当为‘项’)为额。转运使因巡历点检,如巡历不至者,委官分诣,岁一周。”反之,宋代把某种账籍的期末结存称为“账尾”、“历尾”等。(宣和七年)四月二十七日,讲议司言:勘会收支官物……至有账尾见在钱物一二十万,而历与库内全无见在。(淳熙四年)中书、门下省言:“除赊欠占压虚桩之数别行契勘外,余见管并别库寄收,与州军拖欠钱物共一千五百八十余万,内三百余万系无侵借及不曾附账历钱以改拨桩管外,历尾见在钱四百八十余万贯,存留总所认数桩收以备急阙。”这种账尾、历尾往往是查核钱物的重要依据。如“转运使因巡历点检,如巡历不至者,委官分诣,岁一周遍。候纳毕,本县与正税各具申州,州取受纳仓库历尾截日实数,通比分数科校。”宋代在财经活动中把许多词汇与“账”字联系起来,使这些用语比前代同类性质用语更加鲜明和专业化。如人们把记账普遍称之为“入账”,把账账、账证、账实勾核等称为“对账”,而把逐级呈报账状叫做“申账”。宋代已把日常分类记入账册的会计事项称为“账目”。正如元人徐元瑞在《吏学指南·册籍》中曰:“账目,谓攒其数也。”在审核查对账籍中,主要就是勾稽点检账目。如“(景德)四年二月,京东转运副使范雍言:‘诸州账籍应在不少,望自今委转运使于逐州选官一员,专管账目磨勘。如及一百万数,一年内八分以上,并升差遣;不满百万,一年了者,批历为劳绩。’从之。”又如孙何在《论官制》中曰:“仍命左右司郎中员外,总知账目,分勾稽违。”参考资料:史记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系作者雁横秋水说历史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