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宋一朝击鼓鸣冤鸣的不只是冤,还有民意

白癜风治疗QQ群 http://www.guannews.com/yiliao/155957.html

在座的朋友你们好,在下乃是大宋登闻鼓院的一位籍籍无名的小官,姓名就不便透露了,免得你们向我的上司告状。今日偷得浮生半日闲,得以从繁忙的公务中脱身,就想为你们科普一下关于登闻鼓的二三事,日后不要什么鸡毛蒜皮之事都来击打登闻鼓,增加我们的工作量,让我和我的同事日夜加班了,谢谢!

一:登闻鼓的历史

想必大家伙儿都知道“击鼓鸣冤”这一说法,其中的鼓说的就是登闻鼓,统治者在朝堂外设置登闻鼓,百姓如有冤屈就可击打此鼓,便可引得统治者的注意重新审理案件。

这登闻鼓的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据我的朋友高承所说,尧舜禹时期便已经出现登闻鼓的雏形了,只是在那个时期它的名称为谏鼓。听名字便可知道谏鼓是为了听取大臣的进言听取百姓民意,其中自然包括百姓的冤屈。到了周朝,周王设置路鼓于宫门之外,派太仆专门进行管理,一旦百姓有冤或者是有要紧的政事都可击打路鼓,由太仆报告给周王及时处理。你看,虽然名称有所不同,但其发挥的作用和设置的初衷都极为相近,都是为了解民意,都是百姓与统治者沟通的一种渠道。

汉代“击鼓上言事”,对于路鼓的设置几乎与周朝相同,没有什么大改动。要说登闻鼓名称真正的出现,那就是在西晋泰始五年中记载的“西平人曲路,伐登闻鼓。”在这个时期记载了不少百姓击打登闻鼓的事例,如刘繇替卫瓘击打登闻鼓鸣冤、张闿被百姓所告,只是此时登闻鼓制度还未正式形成,登闻鼓的名称也并不固定,有时也被称为谏鼓。

南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的诏令正式确立了登闻鼓的称号。隋朝时,登闻鼓制度有了初步的发展,朝廷对通过击鼓以达天听之人做出了一些限制,即禁止越诉和允许击鼓的案件范围。唐代是登闻鼓制度趋于成熟的时期,在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规定了对乱击鼓之人以及不受诉官员的处罚。

宋承唐制,我朝自也是延续了唐朝的做法,但我朝相较于唐朝还是有一些进步。我朝设置了专门机构来管理登闻鼓,分别是登闻鼓院、登闻检院和理检院,当然这三个机构都只负责筛选符合律法规定的鼓状递交给皇帝,并不负责案件的处理。登闻鼓院负责接收几乎所有击鼓进状臣民的鼓状,登闻检院接收登闻鼓院没有处理的鼓状,理检院则是接收前面两个机构都没有处理的鼓状。其实大家都挺忙的,但我们在登闻鼓院工作的人承受了大部分工作,是忙上加忙啊。

二:登闻鼓机构的受状范围

①:诉讼进状

这是登闻鼓的基础作用,官民如有诉讼冤屈之事便可击登闻鼓递交鼓状,请求皇帝重新审理案件希望还自己家人的清白,洗清身上的冤屈。你别说,这样的案子可不少,很多地方官员因为天高皇帝远小日子过得可舒坦了,做些违法乱纪之事也少有被发现,在审案的时候可没有我们汴京城的官员遵循律法。像什么屈打成招、严刑酷吏是常有的事情,更有甚者地方官员带头草菅人命,当地百姓无处伸冤只能上京“击鼓鸣冤”。

如熙宁四年,傅勍醉酒误入韩缜家宅遇见韩缜的侍妾,竟被韩缜下令“以铁裹杖棰杀之”,傅勍之妻便击鼓以诉丈夫冤情,最后韩缜被贬,稍解傅勍家眷的悲痛。

当然,也不乏有京官胆大包天在京都地界也敢肆意妄为。

据卷宗记载,雍熙元年,寡妇刘氏向开封府状告其继子王元吉下毒谋害她,王元吉被逼认罪。其后王元吉之妻“击登闻鼓称冤”,太宗皇帝亲自过问此事,才发现此事乃刘氏的诬告。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不少呢,大部分冤屈都能通过登闻鼓昭雪,大臣百姓都对登闻鼓赞不绝口呢。

②:议政进状

咱们大宋皇帝都十分具有包容性,喜欢与大臣百姓拉近距离进行沟通。因此登闻鼓也是作为君臣、军民联系的桥梁,沟通的渠道,天下有才之人众多,朝廷并没有包揽所有能人,集思广益广纳天下之言才能做出最优的决策。为此,神宗皇帝还曾下诏鼓励大臣和百姓递交鼓状,言朝政得失民间疾苦。端拱元年,翟马周以布衣之身击鼓批判宰相李昉不堪为相,太宗皇帝听说此事后便将李昉降为右仆射。乾德二年,桑埙就曾击登闻鼓言吏部条文前后矛盾,鼓状递交到真宗皇帝手中,经大臣商议桑埙言之有理,便将他提拔为殿中丞。

大中祥符九年,大名府、澶相州霜旱为灾,转运使却隐瞒灾情,百姓只好击鼓请求皇帝免除租税,宋真宗派人实地考察并减免了灾地百姓的赋税。登闻鼓是皇帝了解民情民意的通道,对于地方官员可以隐瞒的事情百姓都可通过登闻鼓传达给皇帝,对朝政有新的看法也可通过登闻鼓发表自己的意见。

③:自荐进状

咱们大宋男儿人人都有一颗想要建功立业的心,或在朝堂之上指点江山,或在战场之上保家卫国。我朝科举制度虽能寻得大批青年才子,成为他们施展才华的平台,但这毕竟是选拔性考试,总会有人落榜郁郁不得志,也总会有沧海遗珠。景德元年,契丹在我朝边境跃跃欲试,百余名落榜士人便击鼓请求去往前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真宗皇帝挑选出其中体质健壮的人赶赴军中。咸平年间,原本为贼的魏捷通过击鼓自荐愿将功补过,由此被任命为龙猛军队长。在战事较多的时候,皇帝还会鼓励有军事才能良将之风的人自荐,从一介布衣变成官位在身之人有时只需要一张鼓状。以递交鼓状向皇帝举荐自己,既能实现击鼓之人的理想抱负,皇帝又能最大限度的觅得良臣良将。

④:举人进状

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科举,科举在读书人心中的重要地位自是不言而喻,对于考场不公他们通常都无法忍受,毕竟对于很多人来说成败在此一举。像在开宝六年,进士徐士廉就击鼓进言,说李昉在科举过程中为私情所驱使,存在不公正的现象,于是宋太祖便亲自去面试这些士人,看是否有真才实学。此后,进士陈损和进士虞蕃都曾伐登闻鼓言科举不公。总的来说,由于举人自身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维权意识,再加上我朝皇帝对举人这一群体的重视,我翻见了不少关于举人进状的事例,而且大部分都得到了较为公正的处理。

以上所说的都是我在日常工作中经常看见的鼓状,但这并不是全部,官员致仕会通过击鼓递交鼓状,还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百姓都会击登闻鼓递交鼓状。比如一些家长里短之事,女子阿李就曾因自己死后家产的分配问题求助于太宗皇帝,还有百姓为寻找自己丢失的猪而击鼓。

三:登闻鼓的局限

①:地方百姓进京击鼓难。

这种难首先是来自“禁止越诉”的规定。“应论诉人不得蓦越陈状,违者科罪”,一旦越诉,进状之人以及受理的官员都会受到处罚。地方臣民若想递交鼓状,则必须是经过县、州、转运使还未处理妥当的事情;在京都的人,也是要穷尽律法所规定的救济途径才能伏登闻鼓。这就意味着对于蒙受冤屈的百姓及其家人来说,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才能讨回公道,在这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种种挑战,如囊中羞涩,又比如遭受威胁。

其次是来自地方官员的阻拦。登闻鼓对于官员来说那是值得警惕的,哪怕是宰相也会因登闻鼓而下台,地方官员自是得时时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234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