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孜求实育英才谋远笃行创一流校党委书记邱

编者按

今年是电机工程科学家、教育家、清华大学原校长高景德同志诞辰周年,在4月21日举行的纪念高景德同志诞辰周年座谈会上,校党委书邱勇发表了题为《孜孜求实育英才谋远笃行创一流》的讲话,特刊登全文,以飨读者。

孜孜求实育英才谋远笃行创一流

——在纪念高景德同志

诞辰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

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召开座谈会,纪念高景德同志诞辰周年,缅怀他为清华大学、为国家事业发展作出的杰出贡献,学习他高尚的品格风范,激励全校师生员工团结一心、拼搏进取,向着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目标不懈奋斗。

去年4月19日,在清华大学周年校庆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强调,清华大学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深化改革、加快创新,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科研创新成果与国家发展需要丝丝相扣,展现了清华人的勇毅和担当。总书记勉励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好大学一定要有好传统,好大学也一定要有“大先生”。高景德同志就是清华园里的一位“大先生”。

高景德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电机工程科学家、著名教育家,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清华大学校长。作为科学家,他在电机工程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支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作为校长,他提出了“着重提高,在提高中发展”的指导方针,并与学校领导班子一道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在改革开放之初、学校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创造了一系列办学治校新成就。他为清华大学的建设发展、为我国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进步倾注了大量心血,奉献了毕生精力。

高景德同志年2月生于陕西省佳县。他从小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年被保送至西北工学院电机系学习。大学毕业后,进入西安西京电厂工作。年,应聘到北京大学工学院任助教,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作为新中国选派的首批赴苏联留学生,前往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学习,年被授予技术科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在苏联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年学成回国后,高景德同志到清华大学电机系任教授。他历任科学研究处处长、科学生产处处长、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等,任副校长期间还曾兼任科研处处长、研究生处处长等职。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年至年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年后,他继续担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作为杰出的电机工程科学家,高景德同志为我国电工学科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电机、电力系统等学科方向上建树丰厚、硕果累累,年被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授予一百周年奖。他开拓并发展了电机复数分量理论和电机动态过程理论,首创了电机多回路理论,相关理论被应用在葛洲坝等电站的电机装置设计中。他领导研制的大型发电机线性最优励磁控制器成为国际上的创举,在刘家峡等水电厂成功投入运行。他主持建立了我国首个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实验室和电力系统及大型发电设备安全控制与仿真国家重点实验室。他结合新技术及理论开拓了电力电子新学科,把研究范围从电机内部物理过程扩展到电机运行控制。他对电气工程学科的预见性改造,不仅对清华电机系的发展极为关键,而且有力推动了我国电工学科的整体发展。他作为重要创始人之一,曾担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第一、第二届理事长。高景德同志几十年如一日教书育人,孜孜不倦、桃李满园。作为学校唯一的跨电机与电力系统两个专业的博士生导师,他着眼于培养高层次人才,提出工科博士生的培养要“顶天立地”,并亲自指导培养了一大批包括中国首个工学女博士在内的电工领域硕士博士研究生,其中很多人已成为电气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年,他牵头完成的“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高质量电工学科高层次人才”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作为著名教育家,高景德同志为清华大学长远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拨乱反正的时代背景下解放思想,科学谋划办学治校总体思路。他明确提出“着重提高,在提高中发展”的指导方针,在已经确定的学校发展规模内,着重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和高层次人才的比例,提高学术水平和技术水平,提高各项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为国家多作贡献。年,他和学校领导班子一道提出了建设“世界第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的奋斗目标,开启了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他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办学治校成绩斐然,为学校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他任校长期间,学校先后成立经济管理学院、社会科学系,复建了外语系、生物系、中文系、理学院、化学系,初步形成以工科为主,兼有理科、文科和经济管理学科的办学格局。他推动学校形成面向社会主义建设主战场,以应用研究为主体、基础研究及技术开发为两翼的科研发展格局,开创了科研工作新局面。在他任校长期间,学校获得国家三大奖的总数、获准申请专利总数居全国高校之冠。他领导清华肩负起引领我国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的时代责任,对我国研究生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他任校长期间,清华在全国率先成立研究生院,学校进入为国家成批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新阶段。在他的领导和推动下,清华年成立全国第一所继续教育学院。他与校领导集体决策,在学校周边购置了六百余亩土地,为清华的建设发展预留了宝贵空间。离开学校领导岗位后,他依然为教育事业奋斗不止。年,他和苏步青等著名科学家向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递交了“工程”实施提案,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年,他因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突出贡献被授予“孺子牛金球奖”最高奖。

高景德同志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怀着对党和人民的赤诚热爱,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殚精竭虑、忘我工作。高景德同志在清华工作和生活了整整40年,他的教育实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清华人,他的精神风范永远值得我们传承。

高景德同志是坚守信仰、对党忠诚的楷模。他早年就参加了地下党外围组织“讲师助教联合会”。年,党组织委派他秘密联络一些单位的负责人,为北平和平解放作准备。他回忆说:“在火热的革命斗争中根本不考虑个人的生命危险,完全把自己献给党的事业。”“文革”中,他遭受迫害,被迫退党。年恢复党籍时,他激动得热泪滚滚,很快用家中积蓄补交了五年多的党费。任校长期间,他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文章提出,要“在我们社会主义大学里,开展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宣传,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阵地”“帮助青年学生逐步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使他们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这是培养一个优秀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品德的重要途径”。

高景德同志是实事求是、攻坚克难的楷模。年,在全国兴起大办工厂之风时,他作为科研生产处处长,对校办工厂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量力而行,在保证教学、科研的情况下尽可能生产”。既坚持了教学、科研与生产三结合的方针,又从实际出发,使学校的教学、科研与生产工作,逐步走向协调发展的道路。面对困难,他始终保持充足干劲,迎难而上、勇于攻坚。上世纪70年代,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连续几个月埋头在一张简陋的书桌上,从厚厚的笔记草稿中分析出存在两个自激区的新理论,解决了国内外长期未能解决的问题,满足了江西、山西等电力部门的生产需要。年,微电子所购置重大设备的经费不能及时到位,他下决心说“卖了裤子也要支持”,在学校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垫支万元,推动微电子所发展迈上新台阶。

高景德同志是矢志育人、无私奉献的楷模。作为校长,他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为保证本科教学质量,他提出要让“最有经验的教师”给大学生讲课。年,他与李传信同志一起推动召开学校首次教书育人研讨会,并将召开研讨会确定为学校工作惯例。作为教师,他对育人始终保持满腔热忱,对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常关心、严要求、善放手。他认为,“要根据研究生的情况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的努力方向,但又不能管得太具体,要注意发挥研究生本人的创造性。”他大力支持年轻教师指导培养研究生,甘做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和领路人,壮大了电机专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师资队伍。年过七旬时,他还把“老骥伏枥,不待扬鞭自奋蹄”作为座右铭,坚持不懈地做好育人工作。

高景德同志是注重团结、廉洁自律的楷模。他认为,“要领导好学校,在党政分工的基础上,加强党政之间的密切配合十分重要。”上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领导体制由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逐步转变为校长负责制。有人问他的看法,他立即回答说:“不论什么制,班子不团结就没法治。”清华也始终坚持着校领导集体经常相互通气、相互支持、团结一致的传统。他对同志充分信任,鼓励大家大胆地、开创性地工作,在决策前他总是充分听取有关同志意见,并表示“如果出了错误,责任由我来负”。他为人谦逊、没有架子,身边同志都亲切称他为“老高”。他推动设立校长接待日,面对面与师生沟通,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他在生活中艰苦朴素,眼镜盒旧得没有皮了他照样用,拖鞋破了他说缝几针还能穿。他对子女严格要求,告诫子女要自我奋斗,从不利用自己的地位为子女谋利益。他一生真诚坦荡、待人宽厚,深受广大师生员工的尊重和爱戴。

高景德同志孜孜求实、谋远笃行,外朴内秀、真情无虚,治学治校成绩卓著,为我们作出了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是我们敬仰的“大先生”。以高景德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清华人开创和积淀的好文化、好传统、好作风是清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年,学校以高景德同志的名字命名设立“清华校友——高景德励学基金”,激励更多学子继承他的精神、传承他的事业,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当前,清华已经踏上新百年第二个十年新征程,学校进入加快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我们要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大力弘扬优良传统,坚持把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深化改革,推进“双一流”建设,深入落实“十四五”规划和三个中长期战略规划,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新业绩,这是我们对老一辈清华人最好的纪念。

摄影

石加东

编辑

赵姝婧

▲乘势而上开创欣欣向荣的美好明天

清华大学周年校庆献辞

▲来了!清华大学周年校庆系列活动

▲回眸

春风里的回答

▲回眸

何以“大先生”?清华师者如是说

清华大学版权所有,联系邮箱thuxwzx

tsinghua.edu.cn

你“在看”我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236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