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读过中学历史的小伙伴们都知道,在我国当前的教科书上,对于宋澶渊之盟的历史作用基本上给予了足够的肯定,突出表扬其成功让宋辽两国之间和平共处了一百多年。
事实上,澶渊之盟的签订也确实具有着这般的功效,只不过由于这个条约是被辽军打到家门口时,才紧急签订了。而且身为一个中原王朝的宋朝居然还破天荒地同外族称兄道弟起来,每年还需要赠送三十万银绢。
在这种情况下,有不少小伙伴们认为这是一个充满屈辱的城下之盟,如果同晚清政府所签订的《南京条约》一样,是让整个中华民族受到羞辱的不平等条约,这放在强汉、盛唐时期是不可想象的。
对于澶渊之盟,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去评价呢?是好的?还是坏的?
在景德年间,辽国的萧太后以收复瓦桥关为名,亲自率领数十万大军前去攻打宋朝,在此之前,宋朝早已做足了准备,宰相寇准规划当辽军突破防线时,就让定州的守军南下牵制辽军。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当辽军真的突破宋军的贝州防线之后,定州的十万守军在王超的手中屡屡违抗朝廷的命令,作壁上观,让辽军如入无人之境地逼近京师。
如此,寇准只能生拉硬拽地让真宗皇帝前去澶渊城,鼓舞士气,使得守城将士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
等到下次作战的时候,突然变得勇猛起来,还在机缘巧合之下,射杀了辽军的统帅萧挞凛。
统帅的阵亡让辽军大为震动,萧太后本人对此也深感痛心,不愿再战。只可惜当时宋军之间,根本就还不知道自己射杀了对面的统帅。
对于辽军这边,他们对于大宋还不知道自己成功射死萧挞凛一事还不知情。而对于身后王超的十万作壁上观的定州军。宋军以为王超军已经投降了辽军,而辽军则以为王超军可能会同澶渊守军来个前后夹击。
所以对于这场战斗,宋辽双方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怯战心理,心里都想知要尽早和谈,于是乎,澶渊之盟也就此拉开了帷幕。
我们都知道,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就只有以下两项,一是宋与辽互称为兄弟之邦,二是宋每年给辽三十万银绢。
针对这两点内容,不少人觉得这是相当屈辱的一件事情,因为首先我们站在上帝是角度上来看,宋与辽之间的这场战斗,大宋是极有可能是获胜的一方的。当时辽军不仅死了一个统帅萧达凛,还面对着孤军深入、粮草不济、腹背受敌、士气低靡等困境,只要真宗皇帝硬气一点,完全可以打赢这场战争的。
然而还是在有利境况下,同辽军签订了这个不太划算的盟约。
其次,与外邦互称为兄弟之邦,这是在宋之前,历代大一统王朝中所难以想象的。要知道在强汉、盛唐时期,中原王朝可是视周边敌国为蛮夷的。而大宋则直接与辽国互称兄弟,这对于一个中原王朝来说,很难不是一种屈辱。
至于哪些认为澶渊之盟并不屈辱是小伙伴们,他们主要是站在当时的平民老百姓的角度上来思考问题,觉得澶渊之盟的签订的的确确给宋辽两国带来了一百多年的和平,这对于两国的老百姓来说绝对是好事一桩,同时也为大宋谋求了奋发图强,知耻而后勇的发展时间。
但后来的大宋真的有在奋发图强吗?不,他只是在不断地享受着太平盛世,寻求苟安吧了!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即便强如汉唐也有对外邦服软的一刻,比如:汉初的和亲、唐初的渭水之盟,这些事件都被当做是耻辱来看待。后来,他们也都分别在匈奴人和突厥人的那里找回了场子,而大宋则被辽、金、蒙古轮番教训,这是令后人很心痛的。
一个知耻而后勇,一个知耻而图苟安,这就是大宋与强汉、盛唐之间的最大差距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