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明清时期的陶瓷生产民俗
中国有着悠久的陶瓷生产历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陶瓷生产技术的进步,明清时期陶瓷生产规模扩大,分工细密,陶瓷产品更加精良,出现了高档艺术陶瓷与一般日用陶瓷的整体繁荣的景象。
就瓷器生产来说,明代出产瓷器的地区有五六处,如河北定县、甘肃华亭、山西平定、河南禹州、福建德化、浙江处州的丽水、龙泉、江西景德镇等地,德化窑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浙江处州窑烧造过釉杯碗,“青白如漆,名曰处窑”。其他地方的瓷器远不如景德镇瓷器。江西景德镇是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重要地区,明清时期成为中国瓷业生产中心,景德镇瓷器运销国内外,正如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所总结:“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下面就《天工开物》所记载明代陶瓷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介绍,瓷器生产大致经过这样几个工作环节:
首先,瓷土采集与加工。景德镇瓷业生产白瓷与青花瓷,生产瓷器所用的瓷土来自婺源与祁门:婺源的高粱山出粳米土,性质坚硬;祁门的开化山出糯米土,性质糍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因此瓷土的生产加工是制瓷的第一步,人们将土做成方块,小船运到景德镇,瓷工将两种瓷土按相等的比例配合入白舂一日,然后入缸沉淀,上浮的为细料,倒入另一缸中,下沉的为粗料。细料缸中再取上浮的,为最细料,沉底的为中料。瓷土澄清处理后,用砖在火窑旁边砌成长方形池塘,将所澄之泥倒入池中,靠窑火之力吸干瓷泥,然后重新用清水调和造坯。
其次,瓷坯的制作。瓷坯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印器,如方圆不等的瓶瓮炉合之类。这些瓷器依靠模塑与手工连结,先用黄泥塑成模具,模具为两半或囫囵,然后埏白泥印成。“以釉水涂合其缝,烧出时自圆成无隙。”另一类是圆器,人们日常使用的杯盘之类属于圆器。圆器在瓷器产品中占十分之九,印器只占一成。圆器生产依靠陶车。陶车形制如下,竖立直木一根,埋三尺入土内,使之安稳,地上高度二尺左右,立轴上安置一个圆盘,用短竹棍拨动盘沿,使之旋转,盘顶正中用檀木刻成头盔形状,造圆器时,用两手捧泥置于盔帽上,“旋盘使转,拇指剪去甲,按定泥底,就大指薄旋而上,即成一杯碗之形。”
上釉,是瓷坯完成后的重要工序。明代景德镇的白瓷釉用镇附近小港嘴的泥浆和桃竹叶调成,盛在大缸中的釉汁像清清的淘米水,“凡诸器过釉,先荡其内,外边用指一蘸涂弦,自然流遍。”画碗及其他瓷器的青色釉料分上料、中料、下料三个等级。釉料的等级鉴定有特定的方法,如用炭火煅烧,“上者出火成翠毛色,中者微青,下者近土褐。”当时上料产于浙江衢州、江西上饶,名为“浙料”,中料产于江西上高等县,下料出产于丰城等处。
釉料煅烧之后,放入乳钵中研得极碎,然后用水调,调研时色如皂,入火烧制就成青碧色。如果将碎器制成紫霞色杯,就要用胭脂,先将胭脂打湿,再用铁丝扭成一网兜,把碎器放在兜中,用炭火炙热,然后用湿胭脂一抹即成。著名的宣红瓷器技术在元末已经失传,正德年间经过反复试验烧制成功,它的技法是在瓷器烧成之后出火,再加色,用微火炙烤而成。明朝中后期景德镇通用“回青”,回青是一种含钴的釉料,产自西域。
入窑烧制,这是瓷器生产的关键环节。入窑前,先装瓷坯入匣钵。匣钵用粗泥制造,大的瓷器一匣装一个,小的器皿十佘件装一匣钵。好的匣钵可重复使用十多次,质量较次的使用一二次就不能再用。窑工将匣钵依次装入窑内,然后举火。瓷窑上方有十二个圆眼,名为“天窗”。窑火以十二时辰为足。先发窑门火烧十个时辰,火力从下攻上,然后从天窗投柴烧两个时辰,火力从上透下。瓷器在火中软如棉絮,用铁叉取样,“辨认真足,然后绝薪止火”。
随着明代瓷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创造出多种名贵瓷器。景德镇永乐窑,生产出极薄瓷品,有脱胎素白器。名品有压手杯,中心画双狮滚球的为上品,鸳鸯心次之,花心者又次。“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中国的青花瓷以宣德年间生产的最为精妙,青花瓷自元代开始生产,至明朝有了大的改进,使用纯色白釉,用南洋输入的苏泥勃青点染,烧造出白地蓝花的精美瓷器。宣窑的“青淡”风格达到了青花瓷的极致,名品有蟋蟀澄泥盆。
宣窑的“祭红”瓷器同样是瓷器中的精品,它用西洋的红宝石末入釉,瓷器表面宝光凸起。宣窑不仅款式端正,色泽细润,瓷器上的字画“亦皆精绝”。有人见到当时宣窑茶盏上有一幅“轻罗小扇扑流莹”的瓷画,“其人物毫发具备,俨然一幅李思训画也。”成化窑瓷器,土细腻,质薄,“以五彩为上”成化窑的彩瓷因画手高,彩料精而称名瓷史。成化斗彩瓷器的名品有鸡缸杯、小盏、小碟等。郭子章《豫章陶志》云:“成窑有鸡缸杯,为酒器之最,上绘牡丹,下画子母鸡跃跃欲动。五彩葡萄撇口扁肚靶杯,式较‘宣杯’妙甚。次若人物莲子酒盏、草虫小盏、青花纸薄酒盏,各式不一,色深浅莹洁而质坚,五彩齐著。小碟、小罐,皆精妙可人。”
民窑中出现了一位制瓷名手昊十九,昊十九号壶隐道人,诗书俱佳,“隐陶轮间,与众作息。所制精瓷,妙绝人巧”。曾做卵幕杯,薄如蛋壳,“莹白可爱”,一枚的重量只有半铢。善仿宣、永二窑,并应朋友之邀做流霞盏。当时人有诗赞曰:“宣窑薄甚永窑厚,天下驰名昊十九;更有小诗清动人,匡庐山下重回首。”壶公窑成为中国瓷业技术史上的奇迹。明后期景德镇瓷器令人侧目的变化是刻画男女性关系的“秘戏器”流行,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趣味。
景德镇以人祭窑的习俗在明代可能曾经真实存在,但不一定是童男童女,当代湖北东部民间常有这种说法,说你这人没出息,送到景德镇祭窑去。可见景德镇祭窑风俗传说影响的广远。在景德镇御器烧造过程中,的确有工匠因为窑器烧不成,而纵身投窑的。正德年间,宫廷派太监监造御器,当时宣红技术失传,烧造不成,人们为此“身家倶丧”,有一位工匠投窑自焚,“托梦他人造出,竞传窑变。景德镇窑业祖师童宾原为明朝万历年间的窑工,当时烧造御器龙缸,屡造不成,“童公悯同役之苦,独舍生殉火,缸乃成。”这些都是人祭的真实事例,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瓷器烧造过程的神秘理解有着密切关系,当然它也是封建时代专制压迫的直接结果。
文/小鹿侃历史
(声明:本文由小鹿侃历史原创,素材来源网络,带你一起了解明清时期的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