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德二年(年)5月,一位身着黄袍的中年人正准备骑马离开。忽听得一阵马蹄声,他立即从马上跳下。不一会儿,几个太监匆忙赶来,为首的太监手持画轴,小心翼翼地将它递给他,说到:“这是皇上今日亲笔所绘,请王爷收好。”中年人毕恭毕敬地接过画轴,向着京城的方向叩首下拜。谁能想到,面前这位如此恭敬的中年人,曾经是一位试图谋权夺位的皇叔呢?
明朱瞻基连浦松荫卷局部1故宫博物痴迷书画,耽于享乐的文艺皇帝
中年人手中的这幅画作名叫《松荫莲蒲图》,他的作者是明朝的第五任皇帝——明宣宗朱瞻基,这是一位极度痴迷书画、耽于享乐的文艺皇帝。这一点上,他足以和与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相媲美。
明朱瞻基连浦松荫卷局部2故宫博物从明宣宗和宋徽宗的经历来看,两人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
在器物方面,宋徽宗曾为了满足自己的心愿,专门命工匠为自己打造了一代名瓷——汝窑,其釉色之美为世人赞赏;明宣宗也曾为了玩蟋蟀,让景德镇御窑厂制作了一批瓷器蟋蟀罐,存世稀少却制作精美,在拍卖场上曾拍出万的高价。
北宋汝窑天青釉洗台北鸿禧美术馆旧藏而在书画方面,宋徽宗独创瘦金体,画作中更是带着精细温婉、颇有富贵华丽之风;明宣宗的书画则颇有元朝文人画的风范,看似随意,实则潇洒,在历代皇帝中仅次于宋徽宗。但在治国理政,宋徽宗始终无法和明宣宗相提并论。明宣宗的能力不仅治国有方,还将这种思想带到了自己的书画作品中,《松荫莲蒲图》就是典型的例子。
宋徽宗《瑞鹤图》辽宁省博物馆藏书画背后的明初政治风云
明宣宗之所以绘制《松荫莲蒲图》,其实还是因为明朝初年的复杂政治环境。他的祖父明成祖朱棣虽然立了他做太子,但他其实也曾考虑让另一个人即位,此人正是明宣宗的皇叔——汉王朱高煦。他是朱棣第二个儿子,善于用兵,在靖难之役战争中立有战功,与生性儒雅的太子相比,与自己更为相似,因此他时常动易储之心,他手下的官员看出皇帝的心思,于是纷纷开始站队。
朱高煦网络图片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明成祖朱棣虽然的确是一位明君,但也是个凡人,有这种想法实属正常。想当年汉高祖刘邦也看嫡长子刘盈不顺眼,想要让戚夫人生的幼子刘如意成为太子,多亏吕后让张良帮自己请到商山四皓,不然结局难料。好在朱高炽背后也有解缙、杨士奇等文臣支持,才保住了储君之位,并顺利登基成为明仁宗。
明仁宗朱高炽网络图片但当洪熙元年(年)六月,明仁宗因病辞世后,明宣宗朱瞻基的地位面临极大的威胁。他的叔叔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预谋,准备在他回来的路上劫杀他,但未能成功。于是汉王朱高煦在宣德元年(年)起兵造反,赵王朱高燧则引而不发,等待时机。但明宣宗很快击退了朱高煦的军队,并生擒了朱高煦父子。
明宣宗朱瞻基网络图片对于造反的朱高煦父子,明宣宗可以选择把他们废为庶人。而对于躲在暗处的赵王朱高燧,明宣宗则展现出了一副大度胸襟:他直接修书一封,派使者交给他,后者立马理解了明宣宗的用意,立即辞掉王府内的护卫军队。明宣宗闻之,十分满意,于是将《松荫莲蒲图》送给他,借以警示他不要再轻举妄动。
宣德御笔《莲蒲松荫图》网络图片被书画降服的皇叔,是形势所逼,还是急流勇退?
明宣宗将《松荫莲蒲图》送给赵王朱高燧,安抚了这位曾经位高权重的皇叔,很多人都认为:明宣宗这样做,是为了保全皇家的颜面,也是其政治智慧的体现。而从朱高燧的角度来讲,他之所以选择在此时臣服于明宣宗,到底是因为形势所逼,还是急流勇退呢?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
赵王朱高燧王府网络图片第一,此时动手时机已过。明成祖在位时,朱高燧就曾趁着易储之时偷偷给他下毒,试图谋杀自己的父皇,若是成功,局面未必会如此被动。而如果朱高煦起兵成功,朱高燧再坐收渔翁之利,或许也可行。但这两次机会,朱高燧都已错过。
《明宣宗行乐图》网络图片第二,朱高燧本人的实力不足以动摇明宣宗的地位。宣德二年(年),明宣宗已经基本掌握朝局,朱高燧本就因为曾刺杀父皇而名声不佳,鲜有人支持,此时造反,无异于以卵击石、自不量力,还不如趁此机会明哲保身,还能保全自己和子孙们的性命。
如今,明宣宗的这幅《松荫莲蒲图》已经成为故宫博物院的经典藏品之一,明宣宗与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之间的那些恩恩怨怨也随着时间的流逝烟消云散,但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些故事中感受到其中包含的凶险。自古皇家无亲情,但如果你懂得审时度势,不过于追求权势,或许还能获得一丝生机。如果你身处于职场中,这条铁律也能让你过得顺风顺水。读完文章的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