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观复文化观复博物馆
鸡缸杯的名字在历史上曾大起大落过,风光时街谈巷议,没落时无人问津。其实不仅仅在当代,成化鸡缸杯在明代本朝的价值也很高,据明万历年间《神宗实录》记载:
“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瑞士鲍氏东方艺术馆藏
成化鸡缸杯的价格如此之高,首先是因为明代烧瓷工艺尚未臻熟,彩瓷技艺就只有斗(du)彩这一种,自然因此极尽精艺。按照《明史食货志》的记载:
“成化间,遣中官之浮梁景德镇,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
成化帝特意令景德镇烧造了一批精巧瓷器,其器质精秀雅,无与伦比,斗彩设色淡雅幽静,上承永宣之雄健,下开嘉万之风尚,影响甚为深远。
虽然成化皇帝对匠人的重视历来受到甚多非议,但不得不说,当时的器物工艺水准的确是呈巅峰状态的。清人朱琰在《陶说》中所说:
“成窑以五彩为最,酒杯以鸡缸为最。”
这其中,明代彩瓷首推成化,而鸡缸杯占有极高地位。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英国大维德基金会藏
鸡缸杯在成化年间的出现的原因,据学者猜测,成化元年为鸡年,“鸡”与“吉”,吉祥之“吉”谐音,鸡又有五德,文武勇仁信,一名天下白。一朝新帝王有可能授意于此。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佐证,成化皇帝喜欢绘画,对宋人《子母鸡图》大赞,并为该画撰御题诗,可见成化帝的内心。成化为帝的头十年一直未有子嗣,企盼生育能继续传宗接代曾是他的头号心病。
宋代《子母鸡图》及成化帝御题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相传鸡缸杯的设计初衷是成化帝欣赏宋人《子母鸡图》时看到母鸡带着小鸡觅食之景倍感温馨,于是选用这一题材作为瓷杯图案。
由此,鸡缸杯上的母鸡与小鸡之情态,也不得不承认此说具一定可信度。
复古风一定最先也最容易刮起,创新风一定在复古风其后。事实也是这样,至少三百年来,康熙仿成化的鸡缸杯被公认为是历朝历代仿制最佳者,技高一筹。
清代吕学《朗廷极行乐图》青岛市博物馆藏
清代画家吕学所绘的《朗廷极行乐图》记载了朗廷极作为朝廷大员派至御窑厂督制烧窑,表明了皇家的郑重态度,景德镇御窑厂的窑工一定兢兢业业,窑工们和督陶官则不敢怠慢,可见康熙仿成化斗彩鸡缸杯也顺理成章。
很巧的是,与朗廷极同时代为官的刘廷玑所写的《在园杂志》中有如下记载:
“仿古暗合,与真无二,其摹成宣,釉水颜色,橘皮棕眼,款字酷肖,极难辨认。”
当时的清朝文字记载比后世的补充要翔实可信,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康熙仿成化鸡缸杯的卓越成就。
清康熙斗彩鸡缸杯故宫博物院藏
康熙时期的青花五彩鸡缸杯的出现,虽保留了斗彩淡雅的特质,但其中仍充满了五彩带来的视觉冲击,强烈饱满,将自己君子坦荡荡的襟怀表露无遗。
有了康熙仿古热潮,雍正皇帝有以自己高深的文化品味,不屑于彩瓷仿古,因雍正欣赏仿宋之古,所以仿官、仿汝、仿哥窑尤其盛行。
至于雍正时期的鸡缸杯,雍正将康熙晚期发明的粉彩加以利用,将传统的斗彩作品中适度的融进粉彩,实属于用雍正时期的一大特点。
清雍正斗彩鸡纹碗年香港苏富比拍卖
清朝已进入乾隆,绝大部分艺术风格大变。乾隆登基时年仅二十五岁,正式年富力强心气高涨之时,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乾隆皇帝挟康雍两朝之风,以君子坦荡荡的心态开创了摹古而不泥古的“大清乾隆仿古”。
观复博物馆藏康熙斗彩鸡缸杯(上)
乾隆粉彩御题诗文鸡缸杯与(下)
原标题:《大名鼎鼎的鸡缸杯手不盈握,饮之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