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壶酌茶青,飘香绕几许中酉二二二秋拍,

Lot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开光折枝花果纹执壶

29cm.Height.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参阅:《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瓷器卷(明代)》,上海古籍出版社,年,页38,图13

《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上海文化出版社,年,页

拍品造型、尺寸及工艺与南京博物院藏清乾隆青花开光瑞果纹执壶相同,为清代御窑之典范,首见于乾隆早期,盛行于嘉道二朝,止烧于道光二十五年。在乾隆前期每年烧造约有五六对,乾隆后期至嘉庆一朝则保持在四对以内,入道光朝之后,每年仅烧三、四件。其中质量最精者当为乾隆所烧之物。本品属于乾隆朝同类器上佳之作,殊为可贵。清代宫廷以明初青花之苍雅深沉为上,因无法区分永、宣之别,故而皆称“宣窑”,并以其为范本,多次命景德镇御窑厂仿烧,《清档》中称之为“仿宣窑青花仙桃盖执壶”。

拍品侧面图

拍品造型雅致隽秀,胎体洁白致密,釉色莹润如玉,纹饰秀雅妍美。唇口、细颈,线条优美,腹部圆润丰满,曲线流畅。壶身一侧有弯形长柄,柄中有小系,原为牵缚壶盖之用,柄下部加以三乳钉装饰,另一侧细嘴弯流,出水通畅。器身通体以青花装饰,壶腹两面中央海棠形开光,和谐对称;一侧开光内绘折枝石榴图,石榴表皮绽开,露出里面果实累累;另一侧绘折枝枇杷纹,硕果密集,枇杷花叶纷披。开光间饰折枝四季花卉纹,如菊花、牡丹、芍药、山茶,均系宫廷喜闻乐见的纹样,寓意吉祥。盖、系、颈、肩、流、足处,或饰缠枝莲、或饰灵芝、或饰蕉叶、或饰卷草以作辅助纹饰。整器纹饰层次丰富,布局得宜,毫无繁缛之感,青花发色艳丽,其纹饰绘画师法永宣笔意,工丽细致,花纹浓艳处重笔点染,以模仿明初“苏麻离青”料铁锈斑沉淀之效果,凝重妍丽,苍雅雄劲,一如水墨,所绘诸花笔触细腻,气韵流畅,秀美而不失浑厚,壶身上秀下实,稳重典雅。底部圈足内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款识书写规整。

(参阅图:国家博物馆藏明永乐青花折枝瑞果纹执壶)

(参阅图:南京博物院藏清乾隆青花折枝瑞果纹执壶)

执壶,又称注子、注壶,造型基本特征诚如唐代《资暇录》所言:“其形若罂,而盖、嘴、柄皆具”,为中唐时出现的一种酒器。冯先铭先生在六十年代曾指出:唐代的壶我们知道它是酒器,当时称它为“注子”和“偏提”。宋代仍沿称“注子”,用途没有变化。元代及明初的酒壶现在称之为“执壶”。

图1:元《北西厢记》

图2:明万历刊本版画《状元图考-李春芳》

拍品为玉壶春式执壶,兴起于元末明初,取形自玉壶春瓶。元代版画《北西厢记》(图1)及明万历刊本版画《状元图考-李春芳》(图2)中的宴饮场景都有出现此类玉壶春式执壶的身影。诸多学者认为此品种执壶造型源自中亚金属盛酒器,三杉隆敏曾述:“这种瓷执壶仿中东的金属器造型,中国烧造它是为了满足中东市场的需要”。然而在南北朝早期的青瓷当中,就已经形成了这种执壶的造型。至元代,玉壶春瓶的流行,成为玉壶春式执壶发展的基础。

图3:土耳其托普卡匹宫殿博物馆藏

15世纪晚期或稍后细密画之一(局部)

图4:土耳其托普卡匹宫殿博物馆藏

15世纪晚期或稍后细密画之二(局部)

土耳其托普卡匹宫殿博物馆的两幅15世纪晚期或稍后的细密画中,一幅“唐装”女子手托青花玉壶春式执壶(图3),一幅“西域”男子车拉一件金色玉壶春式执壶(图4),都显示了此式执壶的东方来源。著名陶瓷学者约翰·波普(JohnAlexanderPope,-),在其著作《阿德比尔寺所藏中国陶瓷》中论述:“这种执壶出自中国的玉壶春瓶,只是加上了引流和把手,到万历,已经变成高圈足的式样了。这种纯中国式的执壶在16、17世纪持续影响伊朗的制壶工匠,为中国艺术浪潮的缩影”。因此,此式执壶式样追踪溯源仍应为中国传统文化产物。明早期经历中西文化交融后,永乐御窑化裁为此种纹样制式,如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明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执壶,既富传统中国韵味,又具西亚异域风情。本件拍品即为乾隆御窑摹仿永乐青花折枝瑞果纹执壶原样而制,颇得永乐御瓷风姿神韵,予以庋藏。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567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