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制西夏为国求安的代表人物夏竦乡贤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关键词:宋朝文人将领西夏夏竦史料

  一、前言

  宋朝在我国是个较弱的朝代,因为他的天下是用「陈轿兵变,黄袍加身」取之于孤儿寡妇之手。成功之后,以「杯酒释兵权」取代刘邦、朱元璋大杀功臣以固其位的做法,而采重文轻武政策,以防拥兵武将「陈轿兵变」的覆辙。用进士出身的文人领军,将兵与将的关系分离,因之战斗力弱无法御敌,北面常受契丹、金人侵凌,西北长受西夏肆虐。

  按契丹本为鲜卑族后裔,被慕蓉氏所败,窜居热河省,安史乱後服属回纥,唐末阿保机西取突厥故地,於朱温之后梁时称帝。其子德光助后晋石敬塘灭李克用之后唐,得云燕十六州,及蒙古、河北、山西,遂改国号为辽。到了宋朝时屡败宋师,后来宋徽宗约金人攻辽,辽乃为金所灭。

  金国为东胡族,姓完颜,本称女真(满清先祖)居松花江流域。宋徽宗时阿骨打称帝,国号为金,其弟昊乞罗继位,灭辽侵宋,北宋乃亡。高宗南渡,而为南宋。金国据有东三省,黄河流域及江苏、安徽、淮北诸地,为为蒙古所灭。

  西夏为羌族,本姓拓拔氏,唐末助讨黄巢有功,赐姓李。据有陕西绥远内之各州。传至元昊,先後攻灭吐蕃、回鹃、兰州诸羌,并侵占陕西、甘肃北部及绥远河套一带,称帝改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连年侵宋不息,宋无力与抗,而以金银玉帛以求苟安,后为蒙古所灭。是故宋朝始终在辽、金、西夏侵略中求活,乃有王安石变法图强以雪国耻之策。兹在本文之前,先将契丹(辽)金人(女真)西夏(羌族)作一说明,藉明其概。

  在王安石未当政之前,力图克制西夏消除边患的先导,则为夏竦,夏竦知道的人不普遍,而其名竦的竦字,亦不常见,实则竦字与耸字相同。他不仅为学识渊博,直来直往,内外均方的杰出人物,尤为安定西北,拔擢韩琦,范仲淹,见解卓绝宋代少有的人物,笔者有鉴于是,故特将其事迹据史评介於后,以彰贤者。

  二、家世与事功

  夏竦(九八五—一〇五一)字子乔,北宋江西德安人,其父於真宗朝(一〇〇四)战死於抵抗契丹入侵之时,而为抗战英雄之后。幼年受业于姚铉,诗文见重于时,景德四年(一〇〇七)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真宗封皇子赵祯(后为仁宗)为庆国公,宰相王旦推荐夏竦有文学才,真宗命其到英善堂教庆国公读书。一〇一四年任其同修起居注,又升尚书礼部员外郎,其后为侍读学士。知审官院,兼图龙阁学士(包拯即任此职)。天圣五年(一〇二七)升爲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修国使,迁给事中。宋朝与契丹讲和二十余年,北方多不习武事,夏竦以「人士荒急不常,而边备不可弛」,屡陈守御之策,被视为制夏图强先导。

  天圣七年(一〇二九)夏竦升为参知政事(副相)他建议「增设贤良等六科,复百官奏对,置理检使」。因与宰相吕夷简不合,降为枢密副使。至一〇三五年升刑部尚书,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宝元元年(一〇三八年)西夏李元昊入侵,陕西用兵,乃任夏竦为奉宁军节度使。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听便宜行事。宝元二年(一〇三九)七月,夏竦知泾州(今甘肃泾川北),兼凤路沿边经略安抚使,泾原路马步军都总督。一〇四〇年五月,以夏竦为陕西马步军都总管,兼招讨使。一〇四一年四月,诏夏竦为宣徽南院使,兼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判永兴军,以韩琦范仲淹为副使。夏竦与同时任命为陕西马步军都部署兼经略安抚招讨史的陈执中,论兵事不合,各不相让,朝廷诏调夏竦移屯廊州(今陕西富县),陈执中移屯泾州。

  宝元二年夏(一〇三九)夏竦驻军泾州时,朝廷派庞籍来问攻守之策,夏竦审时度势,以西夏势盛,而我准备未周,不宜进攻,他向仁宗建议「愿下令,诸敌即入寇,亟入收保,毋得与战,臣以为不较主客之势,不计攻守之便,而议追讨者,非良策也。」并向仁宗献边事十策:「⒈教习强弩以爲奇兵⒉羁靡熟羌以为藩篱⒊诏厮罗父子并力破敌⒋度地势险易远近砦栅多少,军事勇怯,而增减屯兵⒌召诸路互相应援⒍募土人为兵,州各一、二千人,以代京兵⒎增置弓手壮丁猎户,以备守城⒏并边小砦毋积争粮,贼攻急则弃小砦,入保大砦,⒐关中人许入栗赎罪⒑省并边冗兵冗官及减骑军以舒馈运」。这十策虽极具制敌不二之法,朝廷亦云采用,但用之不专,论者惜之。

  那时边臣不谙策略,多主立伐西夏,而为朝廷采纳。夏以意见相左,请解兵权调离。一〇四三年宋出兵征伐西夏,刘平葛怀敏二将轻敌大败,仁宗后悔不听夏竦之言。韩琦回朝奏报夏竦制边之策,仁宗乃调升夏为枢密使,因谏官反对而罢。后任其为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一〇四七年三月仁宗召夏竦入京为宰相,谏官以其与陈执中议论不合,不可共事而罢,乃任为枢密使,封英国公,赐食邑一四〇〇〇户,食实封三八〇〇户,仁宗还亲作「文行忠信」及「乘阳」字以赐之,且言「为时谤伤者甚众,而朕独知卿也」来安慰他。

  皇祐元年一〇四九年加侍中,赴三城改武宁军节度使,徒封郑国公。翌年夏秋之间,暴雨不已,河水大溢,夏竦亲行堤上护堤,已而得疾,一〇五一年九月病卒,享年六十七岁,仁宗亲临其丧,赠太师中书令,谥「文庄」,辍朝三日,备极哀荣。一代制夏先导,终因用之不专,而归尘土,论者惜之。

  三、史实的公评

  夏氏除了上述的「制夏」先导之外,余如杰出的广博知识,和知人之明,料事如神的突出,均见於史料的公评。就其广博的知识而言,史载他好学勤读:「出临军伍,入干机物,未尝辍癈书也。」祥符年间(一〇〇八—一〇一六)「郡国多献古鼎、钟、盘、敦之器,器上古文人多不识,夏竦学为古文奇字,至椻卧以指画肤,其勤若此。」宋史本传说「竦以文学起家,有名一时,朝廷大典册,履以属之。」又曰「夏竦资性明敏好学,自经、史、百家、阴阳,律厉,外至佛老之书,无不通晓。为文章典雅藻丽。」三司使叶清臣对仁宗曰「今辅翼之臣,谙古今事者,莫如夏竦。」由此可见其学识的渊博。

  夏竦旧有「文庄集」一〇〇卷,策论十三卷,及「古文四声韵」等,其才识治术过人,史载「其郡有治绩,喜作教条,于榈里立保伍之法。至盗贼不敢发。……治军尤严,敢诛杀,……尝有龙骑卒戍边群剽,州郡不能止……时竦在关中,俟其至召诘之,诛斩殆尽,军中大震,其威略多类此」。但他「善遇士卒,其疾病饮食自拊视之」,而恩威并济。

  夏竦知人善任,识拔人才,勇於担当,如预见宋痒兄弟及庞籍之显晦,视范仲淹为不得志的人才,再他担任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时,保荐范任其副使,使范与韩琦成其左右手。范仲淹给夏竦写了封「谢夏太尉啓」,啓中说「深惟山野之材,曷副英豪之荐」答报他的提拔。

  他对人才也极为爱护,西夏入侵,韩琦令大将任福带兵出敌后,据险设伏,俟敌退时进行追击。任福不听命令大败,任福战死。朝廷怪罪韩琦,其详加查察,向朝廷说明责不在韩,而保全了韩琦。

  夏竦「自以材器,未尝许人」,自高自大,恃才傲物,得罪很多人。王珪说他「士大夫遥生惮疑,而少己附者」。其有文武才,政事文学均有建树,而为一代名臣。夏竦死後,当时任宰相之宋痒写了二首「宣徽太尉郑国公挽词」,除对夏竦之死万分悲痛之外,对夏竦才学功绩,也作了极高评价。其与王钦若遭遇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其二人有胆识敢担当,任地方官时,能当机立断,赈灾除弊活人无算。虽均为进士出身,出任军职战守有方,见识深远。虽均获帝见重,履欲调升宰相,均因遇人不淑,收回成命。但王钦若最后因得太后不使反对者预知,临朝毅然宣布为相。而夏竦只做到副相,享年六十七岁而终。二人同获帝君亲临其丧,辍朝悼惜。其克西夏为国求治,为民求安大计,因任职不专,志未得伸,令人为之惋叹不已!

刊名:江西文献   卷期:第期   出版时间:-11-01

周仲超(—),字重韶,祖籍江西南昌新建县,爱国旅台同胞,曾任江西旅台同乡会常务理事,家庭教育杂志社社长,天林出版社社长,江西文献社社长,江西省慈善总会荣誉副会长,新建县慈善委员会会长,南昌新民外语学校名誉校长。周先生年出生,系江西省新建县昌邑乡高周(原社林)村人。在对日抗战时从军,屡立战功,被授予国军少将军衔。退役后在台湾从事文教、经贸事业。他身在海外,心系家乡。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634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