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清明节,我们很自然的就想起杜牧的那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可谓是千古名句,那么,除了杜牧这一首诗词,还有哪些诗词是描写清明节的呢?大家随着小编一起去浩瀚诗海中去寻找吧。
1.晏殊《破阵子·春景》
晏殊,字同叔,今江西人氏。宋真宗景德二年赐同进士出身。著有《珠玉词》。
介绍了晏殊,我们来看一下晏殊的这首词。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作品,具有淳朴的乡间泥土芬芳。全诗语言轻松活泼,生动形象的描写了无限春光之下的这一位天真烂漫的姑娘。
之所以将这首诗拿上来,自然是它写了清明踏青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春天清明时充满活力的氛围。
2.韩翃《寒食》
韩翃,字君平,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著有《韩君平诗集》。
而这首《寒食》,更使得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那么这首被皇帝赏识的诗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翻译下来,大约是这么个意思,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斜。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这么看着,就有了几分意思。何解?寒食节,也就是清明节,它是禁火的。而那些受宠新封的王侯却有皇帝御赐的烛火。颇有几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意味。而韩翃写下来这样的一首诗,其实是有几分嘲讽在里面的。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被惩罚,唐德宗很欣赏他的勇气。不得不说是他的运气好,换一个皇帝的话,他有可能就脑袋搬家了。
3.冯延巳《鹊踏枝》
冯延巳,又作冯延己、冯延嗣,字正中,五代江都府(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五代十国时南唐著名词人、大臣,仕于南唐烈祖、中主二朝,三度入相,官终太子太傅,卒谥忠肃。
这首《鹊踏枝》,我以前挺喜欢的,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
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谁把钿筝移玉柱?穿帘海燕惊飞去。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
此词的题目是“清明”,用很多笔墨描写春景,仅末尾两句写情,然而,情寓于景,情重于景。我最喜欢的是最后那两句“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那种睡意朦胧之感,那种梦醒不记的感觉描写的很是好。
4.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吴惟信,字仲孚,霅川(今浙江吴兴)人。南宋后期诗人。作品多以对景物的精致描述,以抒情。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这首清明诗。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翻译下来就是,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这首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作具体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点染,此诗的构思之绝,就体现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纵情、黄莺的恣意,从侧面写,促人去展开联想。
5.吴文英《风入松》
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
他的这首词,我记得最清的是“听风听雨过清明”。全诗如下: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这是一首比较伤感的词作,作者既有伤春之感,也有怀人之感。上片写伤春怀人的愁思。清明节又在风雨中度过,当年分手时的情景,仍时时出现在眼前。如今绿柳荫浓而伊人安在?回首往事,触目伤怀。词中以柳丝喻柔情。春寒醉酒,莺啼惊梦,已觉愁思难言。下片写伤春怀人的痴想。故地重游,旧梦时温,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念香凝,更见痴绝。末句“一夜苔生”极言“惆怅”之深,又自含蓄不尽。这首词质朴淡雅,不事雕琢,不用典故。
关于清明节的诗词作品还有很多,欢迎大家评论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