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春荣图:木痴
年5月19日早晨,当我再次以寻找历史文化的名义走进兴化府古城,去寻找丢失在历史深处的长街小巷,去叩问这座千年莆阳城深邃、辽阔、壮美的前世,去探寻在每一条街巷的背后每一扇虚掩的大门、古旧的匾额后,那一个家族科甲绵延的美丽往事。
正是这些名重八闽的名门望族,在千年科举进仕的历史进程中,以他们遮掩不住的文化光辉,照亮了兴化府古城灿烂的历史表情,也照亮那些饱读诗书的才子佳人在每一个历史的瞬间,深情地传递一盏盏令人温暖的文学炉火,点燃我诗意盎然的梦想,点燃了我的笔端一行行流淌而出的文字。
这是一座文风浩荡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兴化古府走出了二千四百八十四个进士,数以万计的举人、贡生、拔贡、贡员、秀才,汇成了一条生机蓬勃的文化长河,九个正奏名状元的锦绣文章,数十个特奏名、释褐、词赋状元和会元的诗词章赋,惊艳了群星荟萃的古代科举文化圈。
这是一座进士密度最高的古府,这是一块举人密度最高的土地,这也是古代中国进士占比最高的文化之府,以十倍的惊人倍数越过了全国平均水平,是无可争议的“天下进士第一乡”。莆田的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们,以一首首家国情仇的诗词,以一卷卷龙飞凤舞的书法大作,以一幅幅气势磅礴的绘画力作,铺垫了“文献名邦”的历史人文底蕴,为莆田赢得“海滨邹鲁”的光荣称誉。
这是一座卓然屹立在东南沿海的历史文化名城。千年的时间孕育了无数尽忠报国的忠臣侠客,千年的时间也遗留了无尽的物质与文化相互辉映的历史遗存,千年的时间也湮灭了几多令人扼腕叹息的人文遗址。
而在我辽阔的心中永存着兴化府城从不消逝的风华正茂,构建兴化府城的“九头十八巷”,依然在这块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若隐若现地呈现千年莆阳城的历史之美、文化之美、物质之美。还有那些仍然屹立在我的目光之上的“里弄”,仍以古老的砖墙瓦檐轻声地呼唤我心底千回百转的乡愁。
图:阿钵莆田正在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那街衢纵横、里巷交错的兴化府古城区是历史文化的核心区,那些历经千年风雨的寺院庵岩观宫庙社,是不可多得的历史见证。近百座错落有致、气势恢宏的官宅府邸,古色古香、炊烟萦绕的民居民舍,更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物。而翻开兴化府城的每一页历史,都有一声深藏其中的惊喜,让你自豪,让你自信……
1
考唐《元和郡县志》,陈光大二年(公元年)置莆田县。
“开莆来学”木坊,资料图尽管莆田县志大事记上,莆田县的设置与废立几经反复,历经南北朝、隋朝、唐朝,终于唐武德五年(公元年)复置莆田县。在莆田县设置之前的陈永定年间,莆田所经历的一些文化事件,或已点燃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篝火,照耀着莆田清风明月的文化开端。陈永定元年(公元年),郑露、郑庄、郑淑三兄弟“开莆来学”掀起了风起云涌的儒学风暴,翌年,舍南湖居宅创建莆阳第一寺庵——金仙庵。
湖山书堂与金仙庵,揭开了莆田此伏彼起的读书声与诵经声,相互交织,相互氤氲。从此之后,书堂、书院、书社、祠堂遍布莆田的每一个乡每一个里,不绝于耳的朗读声唤醒了莆田的每一个早晨。
曾经古谯楼前的“大宗伯”坊,资料图莆田,这座东南沿海的边陲小城,开始奋起直追,开始读书科举,开始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一座县城应该拥有的小街、陌巷,应该拥有的里社、市井,应该拥有的瓦屋连绵的民居,炊烟四起的人家。在我寻找的莆田县城里,是具有可以考证的历史遗存。唐武德七年(公元年)“诏令天下设学,莆田始有官学”,莆田县学或因为郑氏三兄弟的“开莆来学”,县学已有一定规模的建筑物,而作为莆田县城有文字可寻的文化设施。
唐贞观二年(公元年),莆田县城有了第一所道观,元妙观的创建对这座小城具有划时代的文化意义,意味着莆城古城打开了一页生机盎然的文化封面。
佛教之金仙院,儒家之县学,道教之元妙观,在一座县城最初的文化开端,道、释、儒就如此完整地为一座小城的历史远行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或许这只是莆田古城某种神秘的文化暗示。道、释、儒从这个时间节点,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千年兴化府古城终将以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书写一部千年古府的文化史诗。
在兴化府署旧地,曾在宋庆历五年(公元年)发现一块石碑墨书曰“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唐大历五年四月十日,县令郑(押字记)”。唐大历五年(公元年),系唐朝中期,莆田置县已二百年左右,莆田县廨署或已布局合理,成为整座县城的行政中心,运作着数万人口的柴米油盐,生老病死。县署在我文化寻找中的真实再现,为这座城的历史存在留下了可靠的物证。
莆田县,莆田县廨署,为这座县城矗立起众多姓氏入莆的方向与坐标,晋太元年间(公元—年),林群从温州迁莆田任郡大中正。这是我所能够找到的最早的入莆人物。南北朝梁时(公元—年),南湖三先生的父亲郑昭入莆,其后是郑氏三兄弟。
九牧祖祠从九牧林的族谱上,隋开皇三年(公元年),入闽始祖林禄十世孙左丞林茂由晋江迁莆之北螺村,又由北螺村迁澄渚村。林茂之六世孙林披,唐天宝十一年(公元年)擢明经科,其子孙共有十三人登明经进士。林披次子林藻,唐贞元七年(公元年)登进士榜。林披九子都任过刺史,世称“九牧世家”。从九牧祖祠走出的九牧林后裔,七人登状元榜,千人擢进士榜,是中华姓氏的名门望族。而在不同的历史时间,林氏后人迁居莆田城,开枝散叶,分布在众多的街巷里弄。
一些来自中原的名士来莆田任职后,成为某个姓氏的入莆始祖,这些书香门第的迁徙,进一步丰富了莆田的人文积淀。莆田县城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加快了发展的步伐,积聚了人气,繁华了市肆。
陈氏入莆始祖陈迈,唐武德年间(公元—年)奉旨任莆田县令,后定居莆田城内刺桐巷,陈迈也是入莆刺桐陈始祖。
孔氏入莆始祖孔仲良,唐宝历五年(公元年)任莆田县令后居莆。
李氏入莆始祖李丹,唐咸通元年(公元年)任莆田县令后居莆。
东里巷聚集着黄氏一族莆田另一支望族黄氏,入莆始祖黄岸于唐圣历年间(公元—年),自侯官迁居莆田黄巷,黄岸六世孙黄璞也从侯官迁莆田黄巷。黄岸另一脉,也就是六世孙黄滔从侯官迁城内东里巷。
莆田设县伊始,许多来自中原的士族陆陆续续地迁居莆田,形成蔚然的人文景观。衣冠南渡,九姓入莆,整个莆田历史文脉有着优秀的文化遗传,优异的血缘文缘。莆田只用一个唐代时期,日追夜赶,迅速地在这块四千二百平方公里的莆阳大地上,布满了朗朗的读书声,氤氲着一地的墨香书香。
唐代,莆田共有十七人擢明经科,二十五人登进士第,唐朝有着异常严格的科举制度,三百多年间,录取的进士只有人,莆仙这两个唐代刚刚设置的县,就用如此辉煌的数字证明这一方人的聪明才智。非常可喜的是,这二十五个进士中,包含着十二个姓氏,其中林藻、黄璞、黄滔、徐寅、翁承赞或以诗书闻名于朝野,留存于历史。
唐代,莆田县城的街巷聚族而居,结族而筑,或已初具规模。东里巷黄氏一族、双池巷宋氏一族、孝义林氏一族、方巷方氏一族……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育,添丁筑屋,呈现了一片繁华的社会场景。
长寿社同样始建于唐代的长寿社,位于大路、后街、衙后三条街巷的交汇处,香火不断,四季祭祀。在唐代的莆田县城,还有众多里社是那个里弄、角落的居民们奉祀焚香的主要活动场所。这些里社的创建与奉祀,是一座城市民间文化最丰沛的源头,是最具活力的民俗文化。
妙应禅师选址的千年古井井,是古代城市非常重要的生活设施,从某种意义上,水井的多寡是这座城市人口多少的标配,也是城市是否繁荣的指标。唐朝有文字记载的古井有十几口,分布在旧城的每一角落。义井,在永福寺之左,通衢之南,“僧涅槃所凿,广几丈,大旱不竭,左厢居民通取汲焉”。市头有井,右塔前、后街有进,石栏上刻“福泉井”三字。留公井、梅峰井、兴贤井、龙津井、铺前井、东井、西井,还有前、后埭的石幢井、郑井、龙井、洪井。县西一里还有梅井。
从公元年复置县后,莆田县城或随着科甲鼎盛的文化步履,逐渐打开了一座城的地理布局,从文化上为一座城更辽阔的前景夯实一层厚厚的文化土壤。
2
自莆、仙置县之后,莆田人在科举上屡有突破,赢得了压抑百年的文化自信,布满山区、平原的寺院、宫观、庙宇,以其不同凡响的文化声音,唤醒了莆仙人心中一如既往的梦想。宋王朝开国立朝之初,莆阳翁氏六兄弟以“三科六进士”的科举绝唱,留下了千古流芳的“六桂联芳”,吹响了莆仙士子科举路上的高歌猛进,为一座军城的来临奠定了文化的基础。
莆田将永远记住这一个开天辟地的年份。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年),兴化军移治莆田县。筑军城,谯楼,子城。兴化军辖莆田、仙游、兴化三个县,面积只有四千二百平方公里,只占福建省面积十二万四千平方公里的三十分之一,是大宋王朝管辖范围最小的军州,没有之一。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军城,莆仙人已然心满意足,以公而忘私的忘我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高贵品质,为莆田、为兴化军喊出了这一方人壮阔的精神境界。
陈靖,一个有着崇高境界的乡贤,献私宅置兴化军署,让这座军城的开场白,就有一行莆田先人大公无私的高尚与义举。陈靖一族迁橄榄巷、铁树里,诗礼传家,科甲叠出,是名扬八闽的名门。
图:林昇辉宋雍熙四年(公元年),一生立德、行善、大爱的莆田女人林默在湄洲岛羽化升天,里人立通贤灵女庙,也就是妈祖祖庙,从“落落数椽”到“气势轩宇”,妈祖祖庙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妈祖信仰从莆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全世界有妈祖信徒三亿多人,妈祖庙六千多座。
兴化军城的筑建意味着一座城在这块土地上的诞生、成长、发展。一些与城市有关的建筑物陆陆续续开建。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座建筑物,是兴化军学,宋咸平元年(公元年),诸生方仪、陈诩捐钱三十万,首建夫子庙。作为兴化军城的开篇之作,凝聚着莆田文化界爱心的军学的出现,是否说明莆田有识之士对教育的重视,对文化的重视,以教育优先的真知灼见打开了一条莆田人科举进仕的成功之路。
宋咸平二年(公元年),平海湾畔的朝阳山下,平海神女庙创建,这是妈祖祖庙第一座分灵的妈祖庙,也是莆田市第二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妈祖庙。
图:蔡建财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年)元妙观三清殿重建,三清殿大殿为重歇山顶式建筑,保存着浓郁的宋代建筑风格,对于研究宋代的建筑、彩绘艺术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物价值,被誉为“江南古建筑之花”。年,三清殿以气势恢宏的建筑群,历史悠久的建筑艺术,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治平元年(公元年)启动的木兰陂建筑,在木兰溪溪海交织的溪段拉开了序幕。钱四娘、黎畛、林从世、李宏、冯智日,蔡京,三余、七朱、陈、林、吴、顾十四家,一一走上了历史舞台。将军岩、温泉口、木兰山,二十年间无缝接力,筚路蓝缕,终将福建省古代规模最大的引水工程屹立在木兰溪上。1年,木兰陂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兰陂图:曾炳麟木兰陂的创建对兴化军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数十万亩的兴化平原全面开发成功,为这座城市提供了一座千年芳香的“兴化粮仓”,成为古代莆田最为历史价值的工程。从此以后,莆田士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心无旁鹜,全心全意,读书进仕,掀起了古代科举史上疯狂的“黄金时代”,二百年的时间,仅莆田一县就有五个正奏名状元,三个武状元,六名特奏名状元,四个榜眼,八百多名进士,这些惊人的数字完全刷爆科举圈。“一方文武魁天下”、“四异同科,七桂联芳”,为莆田赢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
东岩山报恩寺老照片以古代科举入仕为标志,莆田文化高度繁荣,在北宋一百六十七年间,兴化府城留给历史无尽的文化遗存。以下磨溪、兼济河为护城河的兴化军城,以其纵横的街巷、交错的市肆,完成了一座古城生机蓬勃的崛起。
城内,寺院庙宇观日新月异,一些著名古刹的出现,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清风明月的生活意境。宋淳化元年(公元年),东岩山报恩寺始建。宋绍圣年间(公元—年),建东岩山报恩塔,三层八角楼阁式石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梅峰寺,宋元丰八年(公元年)建,是1年全国汉族地区重点佛教寺院,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修缮中的坊巷在军城中心地带的坊巷,是北宋年间众多莆邑名士科举入仕后创建的官邸府第,翁氏兄弟“六桂联芳”后迁居于坊巷两边,方通、方天若、方天任等方氏进士也入住坊巷。林冲之、林震、林霆、林郁等林氏进士也在此建宅第,朝廷赐建的石坊比比皆是,宋代时就称此巷名为“坊巷”,乃莆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兴化军城官宅府邸数量众多的一个缩影。
宋徽宗御书《神霄玉清万寿宫》石碑北宋时期,莆阳乡贤蔡京蔡卞兄弟积极参与,执行、推动王安石变法给大宋王朝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蔡京与宋徽宗皇帝的亲密关系,也为莆田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大利益。三清殿还保存着弥足珍贵的瘦金体真迹——宋徽宗御书《神霄玉清万寿宫》石碑,是研究北宋末期整个国家政治、文化的重要物证。
3
兴化古城旧地图,资料图兴化军城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扩建重修,是在宋宣和三年(公元年),这也是王安石变法给莆田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兴化军城经过一百三十年后才有如此大规模的扩建,军城城墙高一丈五尺,周长七里八十三步,北面引溪涧水为城濠。重建五个城楼、城门,东名“望海门”,西名“肃清门”,南名“望仙门”,北名“望京门”,东北名“宁真门”。宁真门城门外为兼济河,以观桥通城北,城北虽为城外,实为城区,仍聚居着许多莆阳的名门豪族。
宋朝的靖康之难,并没有改变过莆田风和日丽的社会面貌。宋室南渡,定都临安,大宋王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给福建、给莆田带来了更多的繁荣,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沿岸城市,莆田顺势踏上了社会发展的快车道。
白湖顺济庙妈祖是天下共仰的海上女神,宋宣和五年(公元年),宋徽宗赐“顺济”匾额。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年),宋高宗皇帝勒封妈祖“崇福”夫人,位于城郊白湖市的白湖顺济庙,是官方指定举办祭祀仪式的妈祖庙。白湖市、白湖渡、白湖顺济庙、崇福夫人,这些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地名、封名,已汇聚成整个南宋时期妈祖文化的传播中心。
延寿桥远离北方连绵不断的战火,莆田继续在和平的岁月里繁荣与发展。宋靖康元年(公元年),知军江常率众建熙宁桥。宋建炎元年(公元年),建延寿桥。兴化军城外的石桥陆续开工建设,顶墩桥、濑溪桥等几十座大大小小的石桥,密布在南北洋平原上,为农耕社会的莆田铺开了四季飘香的幸福生活。绍兴十九年(公元年),兴化军教授徐士龙重建军学,泮池改作东庙西学制,有学舍四百八十间,大成殿、三礼堂、御书阁,是八闽建筑规模最大的军学。
南山广化寺释迦文佛塔
南宋,是莆田历史上的“黄金时间”,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上任何一个方面,寺院的欢喜也达到一个高峰。宋乾道元年(公元年)南山广化寺释迦文佛塔建成。石构仿楼阁式,五层八角形,高30米。释迦文佛塔,结构严谨,工艺精美,被誉为“南方石雕工艺之花”。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德祐元年(公元年)里人在双池巷边创建云门国清寺,这是福建省唯一一座云门宗的寺院,也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从北宋中期二程倡导的理学思想,在宋室南渡后,不断地掀起一重又一重的思想波浪。始建于唐代的红泉宫,成为南宋著名思想家林光朝开坛讲学、传播理学思想的重要场所。红泉书院不仅是整个兴化军最重要的理学传播中心,也是福建讲授理学的文化高地,朱熹、陈俊卿、郑樵等一些文化名人曾经在这里听讲过。红泉书院、红泉学派、南夫子为朱熹走上理学国师的巅峰,铺设了前进的阶梯。红泉书院、黄石文庙也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入选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文峰宫内至今八百多年的宋代妈祖神像
莆田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之一,妈祖信仰、妈祖文化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起点。妈祖信仰在南宋一百五十年间,深受朝廷的重视,妈祖先后十四次受到皇帝勒旨褒封,从“崇福夫人”直至“灵惠协正嘉应慈济妃”,莆田作为妈祖文化的发祥地,妈祖信仰传播到山区、沿海、平原,从妈祖祖庙分灵的妈祖庙不断创建,香火不断。
山区有新县溪宫、大洋善扬宫、白沙祖宫,平原有霞徐天妃宫、龙山天后宫、上梧浮屿宫,沿海有天后祖祠、枫亭天后宫、莆禧天妃宫、埕头灵慈宫等,近十座妈祖庙入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对世世代代莆田人民推崇妈祖信仰的褒扬与肯定,也是莆田为妈祖文化走向世界所作出的文化贡献。
黄氏大宗祠南宋一百五十年间,莆田创造科举文化的一座绝对的高峰,任何县府不可逾越的高峰。宋绍兴八年(公元年),黄公度、陈俊卿分享状元与榜眼。宋孝宗年间(公元—年),永兴岩下一间非常简陋的桃源书院,萧国梁、郑侨、黄定在廷试上连续三科高中状元。
这个朝代,莆田还有吴叔告,宋端平二年(公元年)状元;陈文龙,宋咸淳四年(公元年)状元。这些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入仕后,不忘故乡,不忘莆田,创办书院、书堂、书社,为这一脉澎湃的文化传承而竭尽全力。也有一大部分致仕回家后,迁居于城内,建府第,筑藏书楼,延绵莆田旺盛的文化薪火。
南宋一朝,莆田有著名的藏书楼达十多座,城内的书仓巷就因为这一条长巷中居住着林、陈、郑、方等书香门第,藏书楼比比皆是,才被众人叫书仓巷。
兴化古城墙,资料图
宋绍定三年(公元年),郡守曾用虎重建军城,表里彻石,高一丈八尺,周一千二百九十八丈八尺,城墙上设有城垛。兴化军城的重建更加牢固,表里彻石的建筑风格,为兴化军城争来了一个“石兴化”的美称,这也说明兴化军的经济实力。
4
宋末元初,公元年至年,一场史无前例的战争席卷曾经风和日丽的莆田,从公元年设县置城始,六百五十年时间,莆田从未遭遇过如此浩大的战争之劫。一心忠于宋室,一心誓死扶赵氏政权的莆田士子,为此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血战,坚固的石兴化军城未能阻挡每一场血肉纷飞的攻城与守城。“血流有声”,历史用这句惨烈的词语,说明了那个历史瞬间的惊心动魄。
兴化军改为兴化路,元政权以路治所所在地城区及近郊划为四厢,把路城的延陵里改为左厢、右厢,保留东厢、西厢。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年),奉诏兴化路内凡里图每五十户立一社,每社设社学一所,令农家子弟于农闲入学教读。社学以官方的勒令而兴起,对整个莆田的教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尽管莆田学子或因仇恨蒙元王朝,只读书,不科举,不出仕,但教育的普及,城乡一体化的读书一定会给莆田带来一城的书香。
兴化府古城墙及护城河老照片元延祐年间(公元—年),兴化路总管率众开木兰陂北渠引水,并整治护城河濠沟。兴化路城从西南至东北的护城河形成了。从西向东的兼济河,因北城的人口增多或失去了护城河的功能。
元至顺二年(公元年),原配建于路学的县学,单独迁建于薛公池上。莆田县学以独立的学舍、大成殿,在兴化古城中出现。
元元统二年(公元年),龟山寺名僧越浦大师率僧侣行遍八闽募捐倡建宁海桥。宁海桥又名东济桥,全长二百五十五米,经历元明清六次重建,完整地保存了元代桥梁的建筑风格,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至正十二年(公元年),兴化路官吏借修葺城垣为名集资,用城外的基石来加固城墙,这是元政府九十年间唯一一次大规模修建兴化古城。
如今的文峰宫元至正十四年(公元年),兴化路官吏或因白湖陈氏一族的殊死抵抗而灭村,给地方官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将春秋两祭的白湖顺济庙迁入塔寺西北隅,因面对凤凰山脉的文峰,信众直呼其文峰宫。供奉在白湖顺济庙的南宋妈祖木雕神像、签书等,一并迁移至城内文峰宫。
元代开朝立国之初,奉行海上贸易的国策,对外货物贸易和文化交流异常繁荣,妈祖信仰被官方推崇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保护神,享受朝廷的春秋两祭,元一朝创建的天妃宫遍布大江南北。位于清浦的清浦天后宫,创建元大德元年(公元年),是东南沿海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元代营造风格的天后宫,对研究元代宫庙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元至正十九年(公元年),泉州万户阿迷里丁攻打兴化路城,据莆田,启开了长达十年的亦思法杭兵之乱。一些著名古刹毁于兵乱,广化寺、凤山寺等寺院直至明朝初年才开始重建。兴化古城一些官署民舍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兴化路城或以荒乱的景象迎来了另一个王朝的到来。
5
明洪武元年(公元年),大明王朝征南将军汤和挥师南下,兴化路城元军守将弃城潜逃,都指军俞良守兴化城,莆田开始进入大明王朝二百七十八年的幸福时光。
六月六日,明朝廷令设卫防倭,莆田设置兴化卫。大明王朝开国之初,在东南沿海设卫防倭,应该说在军事上高度重视防倭,莆田也在最初的时间内纳入了整个国家防倭的军事布署上。
兴化古城门明洪武十二年(公元年),兴化府古城发生巨大的嬗变。指挥程升扩建府城,围入东厢的前埭、后埭、东岩山的部分,周11里丈。建四个城门,东、西二门仍用旧名,南门改为迎仙,废了宁真门,新置北门,名拱辰。
大明王朝对兴化府城有着不一样的行政管理,废录事司,将城区、郊区的四厢地域并入了莆田县,并对四厢的街与巷进行合理的分布与管辖,这是一份城市管理最早最详细的行政管辖。东厢辖3市5街21巷,计8图;南厢辖1街2巷7村,计4图;左厢辖7街1市19巷,计4图;右厢辖3街6巷,计2图。街、巷是城区的主要单位,是城市的重要组成。据明弘治年间修编《兴化府志》记载,兴化府城有15街46巷。
兴化府城隍庙大明王朝开国皇帝对这万里江山有着非常朴素的感情,对前朝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族英雄推崇备至,于明洪武二年(公元年)颁布朝令,勒旨封全国各府城的城隍城府神,俗称城隍爷。莆田玉湖陈之陈文龙为福州府城隍庙主神,陈文龙从叔陈瓒为兴化府城隍庙主神。
明洪武三年(公元年)清风岭兴化城城隍庙仍保留,在橄榄巷建兴化府城隍庙,橄榄巷才改名为城隍庙巷,俗称庙前街。兴化府城隍庙是兴化府的五大宫庙之一,也是朝廷勒旨官祭的重要场所,是兴化府城城市精神的重要象征。同年,迁县置至左厢广节指军营。中建正堂,堂下设露台、甬道、戒石亭、仪门,东西列六房,大门朝,通县巷。县巷或是因县置所在地而起名。县巷的东西路口各建一座木枋,东木枋署匾“文献名邦”,西木枋署匾“壶兰雄邑”。莆田被广为称誉的“文献名邦”,是从明朝开始的。
图:网络明朝,莆田另一个历史大事件,是设平海卫、莆禧千户所和六个巡检司。平海卫城、莆禧千户所城和六个巡检司城的筑建,是明洪武二十年(公元年)莆田最忙碌的大事,六百多年的时间,淹没了无尽的往事,至今仍保留的莆禧城,无疑是那一段历史最直接的物证。还有数以万人守卫城垣的将士和他们的军属,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迁徙而来,是唐末五代之后莆田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入,这些前所未闻的姓氏如今鲜活地保存在莆阳大地上,更是那一段历史最生动的档案。
明代,莆田读书人经过数十年的苦读,又掀起了一浪又一浪疯狂科举的浪潮,从科举上的一些数字可以读出“天下科举第一县”的文化自信与科举骄傲。明宣德七年(年),莆田县人宋雍中顺天府第一名举人,林同中福建省第一名举人,时称“一科两解元”。明景德四年(公元年)省乡试榜发,中式90名,莆田县籍占44名,时有“一邑半榜”之誉。明正德十六年(公元)会试,莆田县中式十六人,占是榜福建省进士数之半。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年)乡试中式,第一名黄继周,第三名黄谦,第四名林仰成,第五名江从春,林文宾应广西乡试中第二名,恰成“五经魁”之数,时誉为“五魁”。莆田县自洪武庚戌(公元年)至嘉靖戊子(公元年),凡五十二科,乡试举人一千一百十一人,甲榜进士三百二十四人,状元二人,永乐林环、景泰柯潜、探花四人,有林文、李仁杰、黄赐、戴大宾,会元一人陈中,解元二十五人。
莆田人疯狂科举,登第入仕,是古代中国进士、举人及官员人数密度最高的一个府。莆田士子入仕后兢兢业业,夙愿为公,或是朝堂的肱股之臣,或是主宰一省一府的封疆大吏,明一朝有三百人四品以上的官员。
按照明朝廷规制,官员请旨、奉旨勒建官宅,也是明朝兴化府城风光无限的秩事。至今保存在兴化古城的官宅还有明正统七年(公元年)进士翁世资,官至户部尚书,翁氏故府。明正统进士陈俊,历官户、兵、吏三部尚书,位于双池巷陈尚书第。明天顺元年(公元年)进士彭韶,官至刑部尚书,彭氏府第。明成化二年(公元年)进士黄仲昭,官至江西提学佥事,位于东里巷黄氏府第。明成化进士宋端仪,官至广东提学佥事,位于双池巷宋氏府第。明成化十四年(公元年)进士林俊,官至刑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位于河边巷的四世一品第……至今仍保存着数十座明朝中前期的官宅,是兴化府古城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物,是这座“文献名邦”不可或缺的历史遗存。
遗留下的小西湖石碣明成化三年(公元年),兴化府知府岳正率众疏浚城中濠道,辟小西湖,筑上、中、下三堰,小西湖边创建莆田乡贤祠。小西湖已是兴化府古城一面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
明嘉靖三十年(公元年),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宗教改革家林兆恩讲学于东山樵舍,倡立儒、道、释“三教合一”之说,民间广泛流传的三一教出现在莆田。气势恢宏的东山祖祠,宋代古井,晋代古樟,三一教的发祥地,全世界数以千计的三教祠、明夏堂的祖祠,也是兴化古城不可缺少的自然与人文相互辉映的景观。
6
数以千计的举人、进士,入仕后的飞黄腾达,权倾朝野,莆田籍达官贵人的声望如日中天,闻名天下。数百座二三进的官宅府邸,廊庑相连,天井错落,密布在兴化府城的城里城外。早已对莆田官民的藏富垂涎三尺,倭寇对兴化府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烧杀抢掠,特别是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年)起,倭寇发动八次大规模进攻,企图攻破兴化府城,掠夺梦寐以求的“肥肉”。
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年)九月,抗倭英雄戚继光驰闽歼寇,取得了林墩大捷,并没有乘胜追击,彻底根绝倭寇之患。十月二十五日,戚家军班师回浙江。十一月,数以万计的倭寇直驱兴化府城下,围攻府城。十一月二十九夜,倭寇诈开了城门,对兴化府城展开长达月余的烧杀抢掠,府学、文庙、县学、府衙、县衙,数以百计寺院宫观庙庵寺社祠,数以千座的官宅民居,毁于战火之中,兴化府城遭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洗劫与重创。数十座书院、藏书楼,不计其数的古籍孤本全部毁于一片火海之中。好在有妈祖保佑,一些重要的文化场所、寺宫庙观尚能安然无恙,留存着一缕可以追寻的文化血脉。
保存在三清殿内的四个城门的石门额
石兴化并不是被倭寇强攻破城的,但其西北城墙的薄弱防御措施也是这次被破城的重要原因。在倭寇刚刚被歼灭完毕之后,兴化府知府进行了“亡羊补牢”的修建,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年),知府易道谈在城西北筑墙,高七尺,北门至西水关筑土墙四百五十丈,西水关至西门筑石墙六百三十四丈五尺,增设敌台六座,加强了城市的防御能力。明隆武五年(公元年),重建了鼓楼。
数以百计分布在朝廷与各省府县的莆田籍官员,急家乡之所急,忧莆田之所忧,纷纷慷慨解囊,捐资重建书院书堂书社祠堂和寺院宫庙观庵。南京御史林润上奏《请恤三府疏》,特请朝廷免兴化府租赋三年,以安黎明,休养生息。嘉靖四十三年(公元年),林润奏请朝廷拨银三万两,重建兴化府学,建学舍四十间,会文楼一座。
林润故居在兴化府城重建历程中,莆田士子所呈现的爱心是博大而又深沉的,在不到十年时间内,在倭乱之中被烧毁的书院书堂书社、寺庙宫观得以全部恢复。这些来自民间的巨资,是莆田人爱乡恋祖情怀的优异表现,特别是所有的家族都遭受过倭寇的洗劫之后,尚能慷慨,无私地助力公益事业的重建。
擦干血迹,重建了书院、书堂、书社,重建了府学、县学。擦干眼泪,从艰难处重新站起,读书作文。自嘉靖四十四年(公元年)起,莆田人依然在科举上高歌猛进,在此后二十七科中,每科都有莆田士子中进士,共有一百二十八人。在二十七科乡试中,共有五百六十六人中举人,一人中解元。
在这些科第中入仕的莆田士子,在官场上也是出类拔萃的。陈经邦,明万历皇帝的国师,周如磐,明光宗朱常济、明熹宗朱由校两朝皇帝的国师,官至太子太保、东阁大学士、内阁首辅。林道楠、林尧俞等入选二十四史的历史人物,还有民族英雄朱继祚、王家彦、林兰友、周金汤等。
大宗伯第
在这一百二十八人进士出身的当朝大臣中,在古老的府城中奉旨的建造府第,穿过了四百多年的风雨,如今还完整地保存在某一条街巷边。庙前街的大宗伯第,是万历皇帝勒旨以正一品营造的府第,是陈经邦一生最为荣耀的巅峰之作,五进七开间宽,九个天井,在全国此类官宅也是数量不多。
马巷边的康大和尚书第,河边的林尧俞故居,东里巷的冬卿旧第,是工部侍郎黄廷用的官宅……数十座明中后期建筑的官宅,也是嘉靖年间兴化府城沦陷后重建的历史文化建筑,保存着兴化古城永不消逝的文化古风。
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年),知县徐执策建县巷北南两端木坊,南坊匾为“莆阳文献”,北坊匾为“海滨邹鲁”。
明隆庆五年(公元年),知府修葺兴化府城东城门、北城门,东门改名为“镇海”,西门改名为“永清”,南门改名为“迎和”,北门仍称为“拱辰”,从此以后,兴化府城门历经明、清、民国三代仍保持这样的名称。
防患于未然,兴化府城的修葺不断进行着。明万历九年(公元年),知府陆通霄拓建府城西北垣,俗称重城,将乌石山全部围入,长八十五丈五尺,高二丈,阔一丈,并建敌楼一个,警铺二个,方门二个,垛一百八十二个。这也是兴化府城规模最大,也是最后一次的扩建。
明后期,两个莆田乡贤分别主编了两部《兴化府志》,为兴化府古城留下了生动而又真实的历史内容。万历三年(公元年)康大和修《兴化府志》三十六卷。此志在日本内阁文库存有一部。万历四十一年(公元年),林尧俞修成《兴化府志》,或称《万历癸丑志》。
明万历十六年(公元年),知县孙继有把县巷两座木坊的匾名改换,“莆阳文献”改题为“文献名邦”,“海滨邹鲁”改题为“壶兰雄邑”。“文献名邦”、“海滨邹鲁”已经和兴化府城、莆阳大地、大地之上无数卓越的人物、灿烂的文化风物完全融合在一起,一起为这座“文献名邦”证明。
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年),南日岛发生了大地震,兴化古城完好无损,仍以其巍然的雄姿屹立在凤凰山麓、天马山下,释迦文佛塔、报恩塔等历史建筑也度过了一场大自然的浩劫。
7
又一场长达十五年的抗清战争,在古老的兴化府城和这块只有四千二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此伏彼起,连绵不断。十五年的硝烟烽火毁灭了众多历经千年百年的建筑物,兴化古城几经易手,早已伤痕累累,早已残垣断壁。一旦战火落幕,硝烟飘散,就立即修文庙、府学、县学、书院、书堂、书社、寺院宫观庙庵社祠。
清康熙九年(公元年),“界外”尚未复界,郑成功南明军队仍驻扎南日岛、湄洲岛,但大势已去,知府慕大颜重修了府城、鼓楼。康熙三十六年(公元年),知府卞永嘉重建鼓谯楼。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年)对谯楼进行重建。嘉庆年间(公元—年)知府马夔陛重修并书写门额。
图:网络
古谯楼是兴化古城的门楼、门面,现在的建筑为三层台楼,占地面积平方米,坐北向南,高16米,石构基台长50米,宽25米。城台上的二层木构楼阁,楼面宽九间,进深五间,穿斗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斗拱硕大,木柱根,二层前后有回廊,三层四廊设砖石栏杆。整座建筑物雄伟壮观,为福建省仅存的最完好的一座谯楼,也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又在重复着莆田人的性格特征,莆田士子心中的执拗、坚强、刚烈体现在科举上,广筑书堂,惟有读书。清朝,莆田有数量最多的书院、书堂、书社,其数量超过唐宋元明四朝的总和,疏于科举,不问进士,在二百五十多年的大清王朝时间,作为宋明二朝“中国进士第一县”的莆田县只有58人中进士。还不及明王朝莆田进士数的零头,更不要说宋朝。同样有着数量庞大的生员、贡生、贡员、拔贡,同样有着近千人的举人数,那么多举人放弃了进京会试的机会,去攀龙折桂,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位于金桥巷的彭鹏故居
清代,乡试中式举人也具有入仕的资格,府试生员也有入府县衙门担任低级小吏、教谕、教导、训导、书院山长等负责具体事务性的工作。彭鹏是清朝近千人莆田籍举人中官阶最高的一个,彭鹏于清顺治十七年(公元年)中举人,在家赋闲二十四年后,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年)出任三河县知县,此后的政治生涯中,以其尽忠尽责,为官清廉,闻声朝野。
于成龙代皇帝为彭鹏题额“帝眷忠清”
康熙三十八年(公元年),彭鹏升任广西巡抚,后奉调广东巡抚,走上了封疆大吏的高位。位于金桥巷的彭鹏故居,是明末清初典型的官宅府邸,占地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坐北朝南,由外大门,前后厅房,中央天井。通面阔二十一米,进深四十七米,上下厅均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仍保存左都御史、太子太保、从一品大员于成龙为彭鹏书写的“帝眷忠清”木匾一方。
郭尚先故居
兴化府古城保存着清代进士出身的官第,最为完整的当是郭尚先,清嘉庆十二年(公元年),福建乡试第一人,即解元。嘉庆十四年(公元年)登进士第,同科同邑还有莆田东阳村的陈池养、陈云章,清代著名民族英雄林则徐也是同科同学。位于书仓巷的郭尚先故居,购自明代进士林兆珂的府第,为二进合院式建筑,由照墙、外大门、上下厅堂和差堂组成,是明清建筑的经典作品。
图:木兰雨
清朝还有几座规模不小,结构完整的官员府邸,位于庙前街东边的林扬祖故居和其叔林锡琼故居,都是以正二品规制营建的府邸。井头巷8号玉井陈氏故居,是清乾隆年间莆田县令、海澄人陈县令定居莆田的居宅。后街、举人出身、武平教谕刘玉庵故居,是一座二进四目厅……数以百计的官员住宅散落在兴化府城的各个角落,分布在街巷两边,这些都是莆田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历史文物。
平海天后宫
清代康熙年间,心怀中华民族统一大业的康熙皇帝勒命晋江人施琅将军收复台湾,施琅率兵驻扎平海湾,训练水兵,平海天妃宫、师泉井、“涌泉济师”的传说、师泉井记,为一代名将完成了一生伟大的功勋。施琅将军请旨扩建平海天妃宫和妈祖祖庙,奏旨勒封妈祖为天后,天下天后宫春秋两祭,妈祖走上了至高无上的神衹的祭台。
平海天后宫有着百柱宫的名称,保存着明清许多珍贵的文物,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莆田的妈祖祖庙,平海天后宫是国务院颁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均享受朝廷春秋两祭的最高礼遇,位于港里的天后祖祠,自乾隆年间起,朝廷勒令为官方春秋两祭。
朱天贵祠
作为施琅大将军的攻台先锋,分为左、中、右三营,莆田人吴英、朱天贵各率领一营,踏上了收复台湾的征程,在澎湖一役激战中,朱天贵战死沙滩,赠太子少保,勒旨建朱天贵祠,谕春秋两祭,原位于东大路,后迁移至绶溪公园。吴英定居黄石定庄后,特旨勒建定庄堡,康熙书匾“作万人敌”石匾。吴英历任四川提督、福建提督、福建水师提督,赐太子少保。
游金铭,东庄前云人,其父亲、叔叔、儿子、侄儿都在清军中担任过高级军阶。游金铭以军功卓越,一路提升,台湾总兵、水师提督,赠太子太保,是莆田在清一朝追谥最高官阶的朝廷命官,大度路边的两座二进七间宽的游氏官宅,是对这个英雄的最好褒奖。
妈祖祭典
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年)的文峰宫三代祠,是兴化府知府盖天麟在文峰天后宫大殿右侧创建的,三代祠坐东朝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是清代中期的宫庙建筑风格。清嘉庆年间由知府马夔陛重修,文峰宫保存的清嘉庆年间的二块石碑,是文峰宫香火不断的历史见证。
清光绪十一年(公元年),知府施启宗修筑了四门城楼,城堞,并在城上修建窝铺二十七所。这是历史记载的最后一次修建兴化府古城墙。
清光绪十三年(公元年),知县徐先禧在东门大有仓旧地上,营建莆田县城隍庙。
8
兴化府集市,图:网络
莆田,是福建东南沿海一座背山临海的古府,自古以来就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对外贸易已有千年的历史,在近代史上对外门户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率先打开了封闭的大门,天主教、基督教等西方宗教文化不断涌进莆田,与之共同走进莆田的还有西式教育、西方近代化的通讯、工业商业等西方先进的科学与文明,在二三十年间,遍布兴化府城的城里城外。
清光绪五年(公元年),卫理公会美籍教士在城内坊巷创办培元书院,教授西方的科学、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英语等西式文化,这是莆田第一所西式学堂。
清光绪十九年(公元年),卫理公会在井头巷创办印书局,第二年,在城内创办咸益好学堂。
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年),英基督教会在城内医院,医院的创立,中西合璧的建筑物出现在兴化古城,兴化府城走上了近代化历史的轨道上。
哲理钟楼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年),美国人浦星氏创办西学堂,为莆田第一所中学,传教士高哲理在井头巷兴建哲理楼。这座砖木结构的学堂,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五层高,是清末时期兴化城内最高的建筑物。
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年),兴化府城内有了莆田第一家西药房,自西来药房的诞生,意味着莆田人认识了一个全新的医学世界。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年)五月二十日,兴化府城开设兴化邮局。
近代化教育、医疗、邮政、通讯在兴化府城如火如荼地点燃着近代工业文明的篝火,照亮了这座千年古城每一双渴望的眼睛,照亮了近代化文明进程的每一个闪亮的历史瞬间。莆田士子的聪明、智慧、勤奋、刻苦,很快地进入近代文明的历史通道,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并轨前行的历史机遇中,莆田人争得了先机。
一大批青年学子听从了内心科学与自由的呼唤,率先踏上了去异国他乡的道路,去呼吸辽阔的世界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去感受近代文明所散发的五彩缤纷的诱惑。
率先走出国门的,还有一群穷困潦倒的贫民。在东门外的水关头,在三江口港码头,一行行背影与白帆渐渐地消失在壶山兰水多情的眼眸里,消失在兴化湾亲切的乡音中。一场长达半个世纪的下南洋,数十万不问辛苦的莆田人,用勇气与胆识,闯过了八千里的陌路,用血汗与勤劳,打开了另一条坎坷的命运之路,用智慧与创业,缔造了财富与资本成长的神话。近代史的下南洋,是莆田人可以大书特书的生命史诗。
基督教莆田堂
仓边巷的卫理公会莆田总堂,又称基督教莆田堂,始建于年。教堂坐北朝南,墙体为花岗岩条石砌建,屋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堂厅宽敞明亮,可容教徒三千五百人一起诵诗读经。整体建筑融中西建筑艺术风格为一体,既有古代中国宫殿结构的古朴、典雅、庄重,又有西方歌特式格调的雄伟、壮观、迥异。卫理公会莆田总堂是莆田城内中西方建筑文化融洽的象征,也是近代莆田具有经典价值的文化标志。
医院图:憨生
一些青年学生从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与技术,不忘回报桑梓,报效祖国,纷纷从国外学成回来,在教育、医疗上奉献着他们的所学所能,也在工业、商业、城市文明上贡献他们的知识与才华。位于庙前街的医院,位于城墙巷的陈展如故居,这些学成回莆的青年才俊从未忘记心中的莆田,一生悬壶济世,救死扶伤。郡立兴中学堂、哲理中学、中山中学也活跃着一大批从国外、省外学习归国的青年教师,他们甘愿一生清贫,甘当铺路石,为家乡,为孩子们铺垫了一条走向科学、自由、文明的历史之道。
吴氏民居
在莆田城的民国记忆中,从未缺少过莆田人的性格与文化胎记。散落在坊巷的几幢中西合璧的别墅,是下南洋的莆田人华丽转身后的成功见证。这些绿玻璃、白水泥、铁花栏杆的建筑物,融合了中西建筑的优点与艺术,别具一格地伫立在城市的某一角落。而衙后街的吴氏民居,一些不愿透露姓氏的民国建筑穿过了百年的风雨,依然以其迥异的建筑风格,美丽着兴化府古城的沧桑与历史。后街拐弯处的三层古民居,坊巷转角处的二层古民居,别样的风情书写着这座古城的壮美与辽阔。
当我走进一条条古街旧巷,一座座明清民国的民居房屋总会让我有种美好的感觉,仿佛穿过了古城千年的历史甬道,去熟悉每一扇门后的那些书香门第、曾经的光荣与骄傲,去认识从每一扇窗户里一声声抑扬顿挫的读书声、隐藏在心中的一往无前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