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员俸禄有多高基本工资一般,但津贴福

历朝历代的官员工资,以宋代最高。当时一个知县的工资就比明清时期的总督还要高几倍,而级别更高的官员拿到的俸禄更是高得惊人。在那个时期,官员仅依靠俸禄就可过上体面的日子,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官场的腐败。宋代官员的俸禄和明清两朝有所不同,其组成部分并非是货币和禄米两大类,其中包括很多的名目。如果从大的方面来讲,可以分为本俸、添支和变相俸禄三大类。1、本俸本俸又称请受、请给,包括俸料、衣赐与禄粟。北宋前期,本俸主要由本官决定,即几品官拿几品的俸禄;元丰改制后,由寄禄官决定,所谓的寄禄官就是指光禄大夫、荣禄大夫。因为俸禄是以钱计算的,所以又称“料钱”。宋代相关史料记载了北宋前期、元丰改制后及南宋时期百官的俸禄。上述三个时期相应官阶的俸禄数基本变化不大,只要个别调整。如宣奉、正奉、正议、通奉大夫四阶,北宋后期月俸55贯,到南宋时期减为50贯而已。衣赐为春冬衣料,有春绫、绢、罗、冬绢、棉等。其中绫只发给大卿监(中散大夫)以上的高级文官及节度使、太尉等高级武官,数量根据级别不同而有所增减。罗只发给文臣著作佐郎以上的朝官及少数武官。而捐、棉,一般文武官均有。2、添支添支是按职事官增添的钱和米,先后有添支、职钱、贴职等名目。北宋前期,仅有部分职事官有添支。如在京的权三司使、知开封府、权发遣三司使、宫观官等,在外有帅司监司官,大州府的长官、通判,诸路的都总管、路分都监等。如知州,每月可添支钱30贯,米7石、面10石、羊10只。元丰改制后,定职事官职钱。职钱与北宋前期相比,一是没有外任地方官的职钱,二是殿阁学士等贴职没有职钱,二者仍为添支。3、餐钱、职田、茶汤钱餐钱又称“厨食钱”,其支给的对象是在京职事官,数额从50贯至3贯不等。北宋前期,宰相分为50、35、25贯三等,在京的其他部门,自20贯至2贯不等。宣和年间,六部尚书以下职事官的餐钱又有所增加,由原来的10至15贯增加为15至20贯不等。到了高宗绍兴元年,由于物价腾贵,餐钱又加了数倍,高至40贯至55贯不等。职田,是专门供给外任官的,因为他们没有餐钱。职田自古有之,但太祖、太宗两朝没有恢复此制。直到真宗咸平二年七月,才正式下诏恢复职田制。各州县职田按其亩数,一半给长吏(知州、知府、知县),一半给通判、幕僚官。仁宗时期,将州县分为七等,州县各级官吏均授予20顷到2顷数量不等的职田。神宗时期,再次详定外任地方官职田数额,使路、州、县各级地方职事官几乎都有职田。南宋时,又对地方官职田作了一些调整,但变化不是很大。茶汤钱,是因为宋代的官田荒芜,民间田亩数量又有限,不能满足外任官的职田需求,而出现的另外一种变相的补助。这种情况在南宋时期较为突出,那些职田不足的官吏,按照规定可以领取差额,而且以钱的形式进行发放。4、公用钱公用钱,就是指办公经费。但从性质上讲又与办公经费有所不同,对于地方的正印官,尤其是刺史以上的官员,可以私入,如同俸禄。一般的官府,则主要用于招待过往官吏、使臣及犒劳军校的特别办公费。北宋前期,地方与中央的一些官府有公用钱,以供招待宾客、军师之用。檀渊之盟后,曾与景德四年,根据州府事务的繁简,重新制定了标准。除了那些偏远及重要的地方外,其余的大都予以削减。公用钱的数额较大,比如节度使每年给公用钱2万贯,其余的为1万贯至贯不等。有按月发放的,如御史台月给贯,也有按年发放的,如知州,岁给15至贯。到徽宗时,地方官府的公用钱改为“供给钱”,分别支给帅臣监司、知州、通判、知县等官。如每月供给帅臣贯,知州贯、通判80贯、知县15贯。这样,公用钱便成为了官员个人的招待费,变相的成为俸禄的一部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619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