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显德六年(年),后周世宗柴荣离逝,其子柴宗训即位,是为后周恭帝。恭帝年幼,主少国疑,对朝政掌控力不强。大将赵匡胤常年跟随周世宗柴荣征战,作战英勇,屡立战功。
显德六年(年),赵匡胤又任禁军殿前都点检,并兼领归德节度使,掌禁军统帅大权,显德七年(年),后周朝廷突然得到北汉与契丹合兵进攻的战报,朝廷紧急派遣赵匡胤率军队前去抵御。
赵匡胤带领部队至陈桥驿驻扎下来,而后一批将士到达赵匡胤住处,诸部将替他披上黄袍,拥立他为帝。殿前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等人则在他们准备师还东京城下时,敞开城门迎接他们,而后赵匡胤亲信陶榖胁迫后周君臣禅让。赵匡胤于是称帝,建国号宋,定都开封,史称“北宋”。
北宋建立以后,赵匡胤优待投降者,坚持不杀投降军队。同时快速打击藩镇反抗。赵匡胤因以兵变立国,所以严格控制军权,同时,“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收夺对其构成威胁的地方藩镇权力。
建隆二年七月初九(年8月22日),赵匡胤宴请石守信、王审琦等禁军将领,席间通过谈心的方式,劝导石守信等人交出兵权,并将兵权从诸禁军将领手中收回,史称“杯酒释兵权”,这次杯酒释兵权加强了自身手中的集权,消除了五代以来禁军反叛的隐患,稳定了北宋的政权。
赵匡胤以姚内斌、何继筠等将领驻守在河北、河东、陕西边防,加强边防军事防御,在其上对辽采取友好政策。后收复荆南、南平国和武平军,又灭亡后蜀、南汉、南唐。
开宝七年(年),宋辽建立友好关系。开宝九年(年)八月,赵匡胤又作出北上之策。十月壬午夜赵匡胤突然离世,并留下“烛影斧声”的历史谜团。之后赵光义即位为宋太宗。
赵光义稳固帝位后,继承了文治与武功并重的“大一统”路线,雍熙三年(年),宋太宗趁辽局势不稳之时,意图挥师北伐,战略目标即夺取幽云十六州。宋军兵分三路,分别攻取辽朝重镇涿州、蔚州及应、云等州。
其中由曹彬率领的东路军在涿州西南的歧沟关被辽军击溃。由于三路协调作战不好,宋辽两方主要兵种不同,指挥混乱,地形影响等原因,宋军全线溃败,被迫撤军,并由潘美、杨业部护送寰、朔、云、应州居民迁移内地。太宗第二次北伐也以失败告终。
至道三年(年),赵光义崩殂后,赵恒继位为宋真宗。宋真宗登基后对国家进行治理,开启了北宋时期的咸平之治。
景德元年(年),辽军大举南侵。面对日趋严重的边防形势,真宗在大臣王钦若等人的劝说下,拟迁都蜀中,以避敌攻。
宰相寇准力劝真宗御驾亲征,并率部跟随。宋军气势大振,在澶州(今河南濮阳)与辽军主力会师,宋军意外射杀辽军主将萧挞凛,辽军军心大乱。随后宋辽战局陷入胶着。
由于后续定州军坚守不战,宋真宗力主和议,而战争状况也促使了萧太后与北宋展开谈判以达成和平协议。经过几次谈判,两国达成和平协议,从而签订了澶渊之盟。
景德元年(年),李继迁因箭伤复发而逝,李德明继承了他的位置。李德明时期与宋朝大体上保持着良好关系。
大中祥符七年(年)正月,宋真宗多次祭祀后,亲临应天府,主持授命,升应天府为南京。天禧二年(年),赵受益被册封为皇太子,被赐名赵祯。
元年(年),真宗崩,赵祯即位为宋仁宗,刘太后驾驭朝局十一年,等到其离世后仁宗才得以执政。
在李继迁和李德明的统治下,西夏的实力日渐壮大,李德明逝后,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