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景德镇成了中国陶瓷名镇

一说到陶瓷,脑海里一定会下意识的与景德镇联系起来,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在中国人的眼中,景德镇是一个地理标志,它是坐落于江西北部的一座古老的城市,向以陶瓷生产闻名于世。

在外国人的眼中,景德镇是一个文化标志,它代表着中国千余年的制瓷胜景。

无论是土耳其托普卡普宫中数千件精美绝伦的景德镇瓷器,还是18世纪早期约翰尼·弗里德里希·伯特格于德国麦森城堡内通过无数尝试最终获得的瓷的分子结构,无不展现出国外消费者对于景德镇瓷器的热爱。

可以说,景德镇自宋代起便已深深地烙下了瓷的印记,在经历过元明清三朝的瓷业兴盛以后,“瓷都”之名已成为它不可磨灭的历史身份,无论中国的陶瓷产业如何发展,这一特性都是无法否认和忽视的。

景德镇是一个充满神奇与惊喜的制瓷之都,它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从五代开始,这里的制瓷匠人们便懂得善用这些唾手可得的独特资源创造属于景德镇的瓷业辉煌,这种成就是中国其他任何一个产瓷区都无法复制和模仿的。

优异的地理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颇有造诣的制瓷匠人集聚景德镇,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新颖的工艺技巧,更为这个群山环绕的幽静小城带来了思想与文化的新见解,在一代代制瓷匠人的努力下,景德镇逐渐积淀起一个独特的人文环境。

这里的一切似乎都因瓷而生,亦为瓷而变,以瓷为中心的一切内因与外在表现在这里都是良性循环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循着这种变化的途径,景德镇的制瓷文明得以延续千年,并于明清之际傲立于中国,从此成为中国制瓷史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地标。

景德镇陶瓷文化体系的形成亦依赖其独特的教学模式。

自大规模制瓷业兴起之后,景德镇的匠人们便严格地遵循着“传承制”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包含着两种形式:

其一为家族传承,即在家族成员内部延续的技艺,这通常见于某种“绝技”的传承与发展。

其二为师徒传承,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技艺沿袭方式,立志于学习制瓷技艺的年轻人通过拜师获得研习的机会,师傅们以一种几近严苛的方式长时间地考验着这些学习者,在他们认为“适当”的时期将技艺传授给学徒们以此保证技术的延续。

在长时间的演变过程中,景德镇的“传承制”学习模式逐渐确立为一种颇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表现。

18世纪末景德镇琢器行招收徒弟时流传着一个奇特的规定:只收本地人,外籍的除安徽籍外,一律不带,以免技术外流。都昌人学琢器手艺的也不少,但只收利坯雕削和草鞋帮(打杂工),做坯手艺不传都昌人。

严格的传承制教学模式也进一步强化了景德镇制瓷业中本已极尽细化的分工方式,所谓“画者,止学画而不学染;染者,止学染而不学画,所以一其手而不分其心。”

在这样的发展形态下,景德镇的制瓷技艺被有序地延续了下来,工匠们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良着制瓷技术,创造着更具有时代特征的陶瓷艺术品,同时亦积累下更多的制瓷经验。

换而言之,“经验”是景德镇文明史中最为宝贵的财富,围绕着这些经验不断革新的技术是景德镇制瓷文化的内核,由此而产出的五色瓷器则成为这一文化的外在表现。

通过挖掘隐藏于表象背后的内涵体现岀景德镇制瓷文明的真性情,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理解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价值与分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359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