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帖(明.停云馆法帖》
李建中:风轨魏晋,扫却尘俗
王幅明
洛阳“李西台”
李建中(—),字得中,号岩夫民伯。五代时期出生于四川,一生大多时间居住洛阳(今属河南)。祖籍京兆(今陕西西安)。他的曾祖父李逢,在唐代任左卫兵曹参军。祖父李稠,五代时任梁朝商州刺史,因躲避战乱,搬家至四川。王建攻占成都,在四川称帝,史称前蜀。李稠是开国功臣,任为左卫将军。在王建励精图治之下,前蜀国成为当时社会最稳定,国力最强的国家。但其子王衍昏庸无道,二世而亡。后蜀被灭后,李建中迁往洛阳,奉养母亲,凭讲学的收入维持生活。他携带自己的文章去京师汴梁,被王佑赏识,替他广造声誉,在石熙载家中教家官,石熙载给他的待遇颇丰厚。
许昌帖局部
宋太平兴国八年()及进士第,起初投官任大理评事,又任岳州录事参军。转运使李惟清推荐他才能出众,又升为著作佐郎,又任监潭,州茶场官,改任殿中丞,历任道、郢二州通判。柴成务任漕运使一再上书推荐他,因而转任太常博士。当时有些官员,因向朝廷建议如何能多收财物而得以升官,李建中向朝廷上书,陈述政事的得失,献上强国的策略。宋太宗对他的建议很赏识,召他在便殿问话,赏给他绯鱼袋。当时正逢考察在京的官员,李建中过去曾为公务被罚款,这件事泄露出来,因此降他为殿中丞之官,监在京榷易院。苏易简被皇帝重用,经常召他问话,曾说起四川的文人学士,谈到李建中,宋太宗平时也了解李建中其人,于是任命他为昭文馆直学士。李建中的父亲名叫昭文,为避父讳,他诚恳辞去昭文馆职务,改为集贤院学士。任职几个月,外任为两浙转运副使,再升任主客员外郎,历任河南府通判,曹、解、颖、蔡四州知州。景德年间,因他在外任官时间长久,晋升为金部员外郎。
许昌帖局部2
李建中性格恬静,神情儒雅清秀,不热心功名利禄,本已身居朝廷要职,却三次要求外放闲差,做西京留司御史台,人称“李西台”。他非常喜爱洛阳的风土人情,在洛阳建造起园林池塘,起名叫“静居”。他喜爱作诗,每次出外游山玩水,都题诗留念,自称为岩夫民伯。朝廷给他加衔为司封员外郎、工部郎中。李建中擅长道家的修身养性之术,当时朝廷派官校定《道藏》,李建中就参预其事。又任太府寺判。大中祥符五年冬天,朝廷任命他为使臣,去泗州致祭,他携带皇帝所作的《汴水发愿文》,在泗州设立道场,祭祀汴水之神。奉使回京,便一病不超,第二年去世,享年69岁。李建中好古勤学,收藏了大量的古器物和名画。有著作文集三十卷。
李建中存世诗歌有20余首,有多首是写洛阳的。有一首名为《题洛阳华严院杨少师书壁后》,诗云:“杉松倒涧雪霜干,屋壁麝煤风雨寒:我亦平生有书癖,一回入寺一回看。”从中可知他对五代时期书家杨凝式的钟爱。
与司封诗翰1
与司封诗翰2
去唐未远,典型犹存
李建中是宋初无人敢望其项背的书法名家。宋代失长文在《续书断》里说他“尤善笔札,草、隶、篆、籀、八分皆工,真、行尤精,士大夫争藏去以楷法”。并列其书为“能品”。曾经用科斗书体本写郭忠恕《汗简集》以献,得到皇帝的褒美。他的真行书写得较有特色,笔画遒劲淳厚,结构雍容,仍有较浓的唐人风韵。李建中一生经历了动荡的五代和北宋前期,在书法史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物。宋欧阳修《集古录》云:“五代之际,有杨少师,建隆以后,称李西台,二人笔法不同,而书名为一世之绝。”元赵孟说:“西台书法去唐未远,犹有唐人余风。”
与齐古同年帖(清.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1
李建中的真行书最主要的特点是肥厚,这种书风反映了他所生活的时代及个人的性格特征。李建中的书法源出于二王,而得力于唐人。《震泽集》说:“清丽圆熟,姿态横生,可谓深得二王笔法者。”《书史会要》也说:“观其字体初效王羲之,而气格不减徐浩。”明人曾评其书云:“古今书法,魏有钟无常,晋有王逸少,唐则欧、虞、颜、柳,前后相望。今观诸家之书,皆潇洒出尘,应规人矩。中间颜氏、柳氏,虽有肥浊瘦硬不同,然各得字之精妙,有未易以声音笑貌及之也。下则宋西台李建中,其书法尽得古人之妙,故能风轨魏晋,扫湔尘俗。”(《土母帖》跋)元代吴师道有段精彩论述,说:“唐诗文体凡屡变,晚季遂不逮。惟书才迄三百年,犹有贞观、永徽以来风骨气韵,李西台虽在宋初,实唐人书法之终也。”(《佩文斋书画谱》)
2
北宋初期书法不像唐代初期那样,一味尊王。他们有了比唐初期更优越的取法资源,尤其是中唐以后颜真卿书法成就的巨大影响,使宋人有有了对王书之外的选择。书法审美观念多承袭中唐以后丰肥为美的思路。李建中经历了五代到宋的历史变迁,对魏晋及唐代的书法风格有自己的审视,在汲取中唐以后的新风尚的同时,更是深知晋人的蕴藉之美乃士林之风的精神所在。所以他的书法既有中唐之气骨硕壮,又之有晋人之神秀,成为继五代杨凝式之后,引领宋初书风走向复归晋人方向的重要人物,这一理念的影响至蔡襄己见其效。自此,宋人开拓了以已意与晋、唐人书,浑融一体、以意趣为尚的审美新境界,并导致苏轼、黄庭坚反叛传统、自立新风的书坛巨擘的诞生。尚意理念结出硕果,而李建中自有其先驱之功。历代评其书法看法不一,宋黄伯思《东观余论》云:“西台本学王大令书,而拘挛若此,犹韩非之学黄老、李斯之师荀卿也。然观笔势尚有先贤风气,固自佳。”赵构《翰墨林》云:“本朝承五季之后,无复字画可称,李建中字形瘦健,如得时誉,犹恨绝无秀异。”宋黄庭坚云:“西台出群拔萃,肥而不剩肉,如世间美女,丰肌而神气清秀者也。”还说:“建中如讲僧参禅。其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律。”(《山谷集》)苏轼是矛盾交加:“建中书虽可爱,终可鄙,终不可弃。”
3
李建中的书法,在当时就颇受人们推赏。像赵大年这样的宋朝宗室,又是艺术修养极高的人,对李建中书法也称颂备至。《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九载:“国初五代无能书者,唯西台一人而己,信为奇迹耳。”这是把他当作国初的书坛领袖了。李建中书法用笔在唐人中多得欧阳询的笔意,并能避瘦而趋于肥厚。他很钦佩五代杨凝式的书艺,从他的作品里,能容易找到杨凝式的痕迹。清代顾复在《平生壮观》里说:“宋世极推重李西台书,山谷(黄庭坚)比之颜鲁公(真卿)、杨少师(凝式)。以其去唐未远,典型犹存焉。”有人认为李建中的字存有“肥而俗”之病。不过,也有人对此说并不认同。苏东坡云:“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4
李建中的传世之作不多。《式古堂书画汇考》里所记有《苕溪唐氏易安室所藏六帖》:《土母帖》、《同年帖》、《贵宅帖》、《屯田帖》、《左右帖》、《齐左帖》。这六帖均为李建中所书的信札,都是不可多得的墨迹精品。六帖清初时被拆散,后三帖的墨迹已佚。石刻有翻刻《峄山碑》、《千字文》、《许昌帖》、《与司封诗翰》等传世。《土母帖》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同年帖》《贵宅帖》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5
天下第十行书
《土母帖》是李建中存世墨迹的代表作。被称为天下第十行书。10行,共字。文:“所示要土母,今得一小笼子,封全咨送,不知可用否?是新安缺门所出者,复未知何所用,望批示。春冬衣历头,贤郎未检到,其宅地基,尹家者,根本未分明,难商量耳。见别访寻稳便者,若有成见宅子又如何?细希示及咨。孙号西行少车,今有旧车,如到彼不用,可货却也。”字的结体紧密而修长,用笔沉着而丰腴。虽写的是行书,但起笔、收笔处仍见严谨的楷法笔意,可看出不少唐人书法的特质。此外,由于尺牍内提及“新安门”,地近洛阳,可以推测这是李建中晚年居住在洛阳时所写。
这是李建中有世墨迹中最典型、最循规蹈矩。因此也最能见出他那深湛的书法功力的“神品”。这件作品气度闲雅。技巧精警,笔画粗细交叉恰到好处,枯笔运用自然不故作姿态;特别是一些书法结构的处理光华照人、神采奕奕,显示出得心应手的娴熟功力。如第一行的“土母今”三字各有奇趣而又气势连贯,“母”字长横细劲,更是强筋健骨,动感极强。又比如第五行“根本未分”四字,随手拈来,涉笔成趣。第六行“商量”二字取势歌侧,揖让得法,下一“耳”字长笔拖出,既画出了较大的空间以更好地显示出悬针笔画露锋之美,又造成了结构上的松与紧的对比,与后“见”字有意紧缩恰成呼应。在全篇中有点睛之妙。少数字用草法,用笔中锋,行笔沉着稳重,法度严谨,深得欧书神韵。凡此种种,都反映出作者那寓有意于无意之中的深湛素养。
《土母帖》纸本行书31.3×44.7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土母帖》在章法上也甚有特色。比较典型的是把字距拉开,造成宽阔的结构生存空间,这种处理与杨凝式存世名作《韭花帖》有相通之处。其效果是清新而有浓郁的书卷气息,气格高雅、雍容大度。《土母帖》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上面留下了李建中的花押署名“刃”。宋人盛行花押之风,但这是北宋中叶以后的事。早期的李建中却有如此的花押署名,这实在很值得注意。同样的押书也见于《贵宅帖》《齐与帖》,可知并不是一般的心血来潮。
《土母帖》与《同年帖》,清代刻入《三希堂法帖》中。
《同年帖》,15行,字,又称《金部帖》、《披风帖》。释文:“金部同年,载喜披风,甚慰私抱,殊为款曲。旋值睽离,必然来晨朝车行迈,适蒙示翰,愈伤老怀,惟冀保爱也。万万,不胜消黯。见(现)女夫刘仲谟秀才并第二儿子在东京,相次发书去。如有事,希图庇也。建中简上,金部同年,9月16日。《汤世帖》碑文三道,略表西京之物也。《怀湘南》拙诗,附上同院刘学士骘。同年邵兵部,希差人通达,或与面闻也。建中又白。”这是李建中写给“金部同年”的一封信,主要是托他照顾在东京汴梁的女婿刘仲谟与其次子李周士。“金部”属户部,“同年”是指同榜科举者。李建中也曾在金部供职,而此时正在西京洛阳作官,所以帖中说“略表西京之物”。应是景德至大中祥符初年所写。帖后又驸书《怀湘南诗》。此帖书法用笔苍老圆厚,形体紧结取敛势,圆转飘逸。
《贵宅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册页,纵31cm,横27.5cm,行书,9行字
《贵宅帖》,9行字。“谘”同咨,是公文的一种。宋代百官有事申述,皆用“状”,唯学士院用咨报,由当值学士一人押字。《贵宅帖》就是这样一篇咨文。帖中有:“昨东封”等语,当是指大中祥符元年()真宗赵恒封祀泰山事,可知此帖也是李建中晚年所写,书法沉着朴厚,有唐人遗意。《贵宅帖》字形讲究压缩。极少出现长线条的使转笔画,用笔较多地使用了提按技巧。在书法用笔诸动作中,提按动作是最富于节奏感又最有弹性的技巧之一。恰到好处地运用它,往往可以在点、线之中造成许多轻重有序的尖笔,这些尖笔存在于李建中的浓墨之中,犹如一个个骨骼,撑起了线条的重量,保证了线条的力度,使之不会沦于肥软。帖后有明代刘日升七言诗题:“钟王书法久寂寞,群议纷纷迷后学,西台遗迹世应稀,见此令人重惊愕。”,称建中书有钟繇、王羲之法度,足以令后学者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