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霸州知州能力的不足,会导致什么

引言

宋朝时期,霸州知州能力的不足,会导致什么后果?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哲宗时期出任霸州知州的有李昭珙一员。李昭珙任内建树平平,不仅能力不足,而且还因处置边境纠纷失策,受到官降一级的处罚,对此,《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有详细记载:诏高阳关界河司巡检王湍,榷场徐昌明,霸州刀鱼巡检杨拯,刘家涡黄金寨巡检贾岩,知霸州李昭拱,通判侍其棕权通判寇毅,并先次差替仍于瀛州。

供答文字,以辽人入霸州榷场,杀伤兵士及偷拆桥梁,昭拱等坐失措置,溥等不即救援也。先是高阳奏霸州申,榷场北门外桥自元祐三年曾修后为水坏,沿边安抚司令复修。及施工,北界屡以兵来,即令婉顺应答过作堤防。六月甲辰北界忽将人船千余,夜围榷场,叫呼拆桥梯城,射伤戍卒四十六人,其一人生死未明,遁去。

诏雄州未得移牒,及令高阳指挥密切堤备,时七月癸丑也已。而琮申昭拱示怯太过,及界河巡检承牒不报却往雄州出巡等事,诏高阳体量应干有罪人,取勘奏裁。于是琮申及昭拱等皆先坐责。琮申亦托出巡避寇故也。

初章惇与曾布皆言,敌闻西羌丧地,颇不自安,探报多言求助于敌,而敌亦自惊疑,云有收复燕幽之举,因此欲生事。但勿与深较则自无事。寻闻敌移牒云,桥属北界合从北界修,乃诏边吏如北人来修桥无得与争须俟,其却行毁拆。时路昌衡自高阳归,入对亦言修桥比旧太高,故敌惊疑。又言霸州累有探报,略无措置,琮申昭拱等既坐责。

知州导致的边境冲突

绍圣四年(年),霸州欲修复榷场北门外的一座石桥,而辽国方面确认为此举是宋朝方面为了试探其态度,进一步更是为图谋燕云做长远打算,辽国因此反对修葺该桥梁。但宋一方并未停止工程,反而加紧施工,终于在六月辽国有所行动:派出人船千余,越过边境,毁坏桥梁,射伤宋朝兵卒四十六人,其中一人可能死亡。

面对这一重大的边境冲突,霸州知州李昭珙怯懦未能及时处置,既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还瞒报信息,致使霸州榷场蒙受巨大损失,更是有丢国面。李昭珙作为北宋末年的霸州知州,其管理水平已完全不能与北宋初年的霸州知州石曦,丁罕等人相提并论,这也侧面反映了北宋末年霸州等沿边州军长官行政水平低下。

后金军南下时河北许多州县官府几乎没有抵抗即向金军投降,州军长官难辞其咎。徽宗时期出任霸州知州的有李邈一员,也是霸州沦陷前最后一位知州。李邈,临江军清江人,少时就有雄才大略,性格精悍敏决,做事雷厉风行。

政和七年(年),童贯打算北伐辽国,任命司封员外郎陶悦假太常少卿为辽国贺正信使,李邈任贺正副使。回到朝廷,童贯将要联合金人夹攻辽国,召李邈到自己的府第,想用语言打动李邈使他依附自己。李邈谈及辽人还为对其国主彻底失望,统治者还未彻底失去民心,不可用兵。

童贯担心李邈在宋徽宗面前提出异议,于是令他无须奏对、直接回霸州。但李邈依旧上疏表示辽国不可灭,之后都转运使沈积中收集李邈五十三条罪名,但经审理后一无所得,于是以建造神霄宫时违背命令为由,免其官。李邈作为最后一任能力出众的霸州知州,对于宋辽关系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在当时北伐辽并不可取。

结合出使北方的见闻,辽页。国统治者还未丧失全部民心,贸然进攻得到的回应则为辽国上下的激烈反抗。李邈之后,关于大宋朝廷委派官员担任霸州知州的记载不再见于史籍。综上,北宋前期与北宋后期霸州知州有很大不同,太祖太宗朝多选人军事能力出重之人担任霸州军政长官,可以满足稳定边防,保卫国土的需求。而自仁宗以后的数十年,承平日久大宋王朝很难再委派出完全有能力胜任霸州知州的官员。

就职的知州或属于日常管理,或露怯于外敌,知道北宋灭亡之前才出现一名可堪大任知州,但由于北宋末期整个国家早已是外强中干,积弱难返,就算霸州知州能力再强,也无法挽回被金朝割占河北的局面。

知州的选任要求

北宋时期,霸州作为河北边境的军事重镇,朝廷对于霸州知州的选任十分重视,如景德年间,“知州、通判、幕职、州县官,望令审官院、吏部铨选年六十以下强干者充”,要求河北路的地方官员要优先考虑年富力强,六十岁以下者充任。

包拯曾对霸州等沿边州军的长官选任有独到见解:况沿边城寨如雄、霸等州,安肃、广信、顺安等军,最是要切之地,与北虏接境,路径平坦,绝无险隘控扼之所,全籍守将得人,以为备御。缘逐处知州并兵官,向来轻授,未甚选擢。

若非绮纨少年,即是罢军老校;但持张皇引惹之说,以为身计,其他训练备御之法,有名无实,此最河朔之大患也。即今边任守将,当无事之时,俾莅一郡,或无败阙;若猝然用之御寇,必先事而败矣。他认为霸州等河北边境重镇无险可守,正是守臣选用得当,才得以保边境无事。

故而在选任知州时应当注重其文韬武略而不是凭职位高低,边境州军长官若以平庸之人担任,一旦边境有事,恐做不出及时处理,前文中提到的霸州修桥一事即是庸臣难以称职霸州知州的表现。

哲宗元符二年(年),右正言邹浩就霸州等河北路州军的选任上奏哲宗,他提出河北路州军应“并选素有器识众所信服之人,密以方略授之,使于岁月间修城壁,治器械,招士卒,谨训练,委任而责成功,不至动人耳目而武备饬矣,实万世安疆之计”。

即众人信服的才能兼具之人担任州军长官。《曾公遗录》中亦提到:“再对,以郝惟几知通远军,曹谱知霸州。因言:通远阙官累日,不敢不慎择。惟几官序、人才及有战功,谱亦为监司及曾孝广所称,故擢之”,选任霸州知州时更注重其才能。

北宋前期,朝廷选任的霸州知州才能出众,无论是在整饬边备还是州内治理方面,都可胜任,而在北宋中后期,随着文官集团逐渐壮大,其中一些能力不足之人出任霸州知州,霸州知州的行政水平较之北宋初年已是大幅下滑。

知州的文武出身及任期

北宋建立之前经历了长达数百年的藩镇割据乱象,宋太祖经历过五代时期武将夺权的时代,非常忌惮实力强大之武将,在中央,他以优厚的待遇为条件削去高级将领的兵权;在地方,新收复的南方地区则派出文臣执掌大权。

在袭承的原北周版图以内则依旧由武将担任地方长官。之后随着朝堂局势的变化,北宋平定了广大南方地区及宋辽战事缓和之后,文臣武将比例也发生了改变。研究霸州知州文武比例,可以见微知著地理解宋代的“右文”政策。宋初三朝,除了真宗任命的知州赵彬以外,霸州知州皆为武将,共有六人,真宗朝以后霸州知州皆为文臣出身,共有六人。

考虑到文献记载有限,若按一任知州的任期两年,那么从仁宗朝开始到北宋灭亡八十余年当有至少40名文官出任过霸州知州,远超武将数量。总体而言,在北宋国内总体稳定的大环境之下,朝廷更多的是选用文官出任霸州知州,同时也符合北宋朝“与士大夫共同治天下”的理念。

霸州知州出身条件大概分为四类:一由五代入宋,指在后周即以前就担任官职的人员,其二皇亲国戚,包括五代帝胄或宋朝外戚。其三科举入仕,是指通过朝廷的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大臣。

其四:北宋建立后入伍,因获得战功而屡屡升迁。其五则是通过恩荫入仕。北宋前三朝,霸州知州除赵彬皆为武将,出身分别为皇亲国戚一人,后晋帝胄一人,五代旧臣1人,入宋之后参军人。北宋后六朝皆为文臣出身,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为官。

关于北宋霸州知州的任期,在北宋前期,霸州知州的任期普遍都在三年及以上,其中解晖担任霸州知州一职时间最久,从太平兴国二年(年)到雍熙元年(年)共计七年,从真宗开始霸州知州的任期开始缩短,有的知州甚至任职不到一年,频繁地更换知州也导致了之后州长官疏于本州事务,管理水平下降,马用之、李昭珙即使明显案例。

结语

综上所述,在宋初由科举入仕的文臣数量较少,霸州知州主要由五代旧臣、皇亲国戚、军事贵族充任,且任期一般较长,这些人员长于治军而不善理政,随着科举入仕的文官越来越多,武官逐渐脱离了地方的权力中心,文臣充任知州者越来越多,其任期也逐渐缩短,北宋朝廷贯彻落实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617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