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有孙氏兄弟俩,前后脚中状元

作者:刘樱姝

宋朝初期的科举考试中,曾以答卷速度论英雄。吕蒙正、胡旦、苏易简、陈尧叟等,都是“快手”夺状元。虽然速度代表了考生文思敏捷以及熟练程度,有一定道理。但走到一个极端就成了读书人光顾着练字加快速度,而忽略了文章的质量。

这种风气延续了近二十年。

后来宋太宗觉得放任下去会出问题,必须下大力度纠正,矫枉哪怕过正也好。于是,在太宗淳化三年(年)的会试中改变了这个规矩,但考生们并不知情。结果前面十几个交卷的都被主考官pass掉了。有个叫孙何的,因写字慢交卷晚,结果成了会试第一名的幸运儿。

到了殿试环节,大才子李庶几被公认是状元的热门人选。他并不知领导要以“慢”选才,结果成了第一个交卷、第一个被轰下场的冤种。这样一来,状元又落到了写字慢如蜗牛的孙何头上。

孙何也是大宋第一位“连中三元”之人。孙何不是仅靠写字慢夺魁,本身也是真金不怕火炼。

他十岁学音韵,十五岁就能引经据典写文章,和当时的大才子丁谓,被当时文坛领袖王禹偁称为“孙丁”。所以孙何当“状元”也是实至名归。

有趣的是丁谓与孙何同年科举,得了第四名,他一直心里不忿。有次在宋太宗面前发牢骚,领导幽了他一默:“甲乙丙丁,你姓‘丁’,你不第四谁第四,啊哈哈~~”

孙何在杭州任职时,柳永想去投奔他,叩门砖就是那首著名的《望海潮·东南形胜》。孙状元家里要设宴,需要请些文艺工作者助兴。

这业务柳永熟啊,于是通过一个叫楚楚的歌妓,在席间把柳永的大作唱得情真意切:“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这下子把孙状元感动得稀里哗啦。

《望海潮·东南形胜》是名垂千古的宋词佳作,据说南宋时金国君主完颜亮读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句立刻动了挥师南下“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的念头。孙状元于是把词作者柳永请来,迎为座上宾。

孙何做事认真,有板有眼,在工作方面会显得不会变通,在生活方面就显得格外刻板。

有次他生病,大夫说要用针灸。孙状元本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古训,怎么能允许让针扎一堆窟窿眼儿呢?家人知道他“轴”,专门买来针灸方面的书籍告诉他,针灸不是为了钻洞,是为了治病。孙何怒怼:“要是没治好病,还得落一身针眼,叫我怎么见我死去的爹妈呀?你们还有没有孝心啊?!”家人无

“轴”状元于当年冬天去世,享年43岁。

孙何的弟弟孙仅是哥哥下一科的状元,哥俩前后脚把两届状元包圆了,叫旁人情何以堪!孙仅29岁中状元,这时的皇帝已经换成宋真宗。由于是天子第一届门生的头魁,孙仅很受真宗赏识,官运平顺。

景德元年(年),北宋与辽国化干戈为玉帛,开始互派使者友好往来。正好恰逢辽国萧太后过寿,宋朝任命孙仅为“国母生辰使”,率团为萧太后祝寿。

推荐孙仅出访的正是寇准和毕士安。

出访期间,孙仅以笃深的儒学造诣、不卑不亢的外交气度,赢得了辽国的高度评价。辽圣宗耶律隆绪是汉文化的爱好者,与博学广识的状元孙仅有许多共同语言,“屡召仅等宴会张乐,待遇之礼甚优”。这次出访活动开辟了宋辽两国一百多年的和平之路。

孙仅性格沉稳,待人谦和,不急不躁,与世无争,连路人缘都很好。工作中,孙仅“无为而治”,善于调动其他人的主观能动性,布置工作不掣肘,也不抓得事无巨细,与同僚下属都容易相处。他对自己要求严格,清廉节俭。

遗憾的是,孙仅只活了48岁就壮年早逝,未能施展更大的才能。

孙仅从政之余还写了不少文章和诗歌。他的《骊山诗》中有“秦帝墓成陈胜起,明皇宫就禄山来”的佳句,欧阳修很喜欢,将其收录在《归田录》中。

孙仅的学问和人品受到很多人的推崇。北宋著名文学家王禹偁就写过一首《赠先辈状元孙仅》的诗:“病中何事忽开颜,记得诗称小状元。粉壁乍悬龙虎榜,锦标终属鶺领原。青云随步登花塔,红雪飘衣醉杏园。还有一条遗恨处,不教英俊在吾门。”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618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