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争之宋增九夏王李继迁去世,曹玮欲趁

从宋朝建国开始,党项人就是宋朝在西北边境最大的威胁。尤其是在西夏王李继迁崛起后,不断的吞并了收拢周边部落,侵袭宋朝领土,成为了宋朝朝廷最为头疼的边患之一。从宋太宗赵光义时代开始,宋朝与党项人便进行过长期持续的战争,用尽了剿抚的各种手段,但都不能将其彻底消灭。宋真宗赵恒时期,西夏王李继迁去世,党项各部陷入内乱,不少小部落打算脱离李氏依附于宋朝。在此灭夏的天赐良机之时,负责对夏作战的曹玮提出了趁机将党项李氏消灭的提案。然而这个提案却没有得到朝廷的支持,让宋朝白白错过这次机会。

很多人对这次朝廷的决策感到很惋惜,后世的历史爱好者也认为当时的宋真宗朝廷决策不当,错失了灭夏的良机,才是的党项熬过最困难的时期,以至于养成了李元昊这个心腹大患。那么问题来了,当时的宋真宗朝廷为什么不准许曹玮的提案,放了党项李氏一马呢?从史书记载来看,朝廷不但不允许曹玮趁机起兵灭夏,甚至不接纳脱离李氏依附的党项部落,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有人说是朝廷惧怕得罪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为了安抚他,才对其采取了纵容的政策。可是从当时的西夏形势看,朝廷完全没必要惧怕李德明。

在宋真宗赵恒时期的西夏远没有后来李元昊时期那么强,是处于宋朝和辽国之间摇摆的割据势力。李继迁虽然自封为西夏王,实际上并没得到宋朝和辽国认可,只是统一党项各部的部落首领。李继迁野心勃勃,一直想要统一党项各部,然后建立党项人自己的国家。所以他的不断侵袭宋朝领土,以得到足够的土地和资源,为建立国家蓄积力量。但是在此过程中,李继迁的军队和宋军多次交手,处于败多胜少的地步。尤其是名将曹玮主持西北大局后,李继迁在曹玮手上就没占到什么便宜,而党项小族也开始脱离李氏的统治。

李继迁多次东侵被曹玮所阻挡,最终没能完成他的建国大业,在四十一岁就英年早逝了。李继迁去世后,由长子李德明继承夏王的位置,成为党项族新的首领。当时李德明才二十三岁,党项族內的很多部落首领都不服他,甚至有部落闹着脱离李氏的控制,此时对于宋朝来说是灭夏的最好良机。作为将门世家出身的曹玮,又是宋真宗时期有数的名将,他提出了趁机出兵灭夏的提案。但是这个提案没有得到当时朝廷的允许,被搁置了下来。甚至于连党项族的河西部落延家、妙娥、熟鬼等主动归附宋朝,都不被朝廷接纳。

实际上从当时的宋夏形势来看,宋朝朝廷是不需要惧怕刚刚上位的李德明的。一方面是因为李德明年纪太轻,党项族内部主少国疑,根本无法团结对抗宋军。而且党项的军力本身就比宋军差,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党项部落都长期受到李继迁的欺压,不得不才加入其中的。李继迁死后,他们没有了顾忌,所以纷纷要求脱离,甚至打算依附于宋朝。如果宋朝把握这个机会起兵灭夏,不但能收拢反对李氏的党项族部落的民心,还成彻底评定西夏对宋朝的威胁,这是天赐良机的选择。

既然宋军处于绝对优势,又是李德民立足不稳的天赐良机,为何朝廷不采纳曹玮的灭夏提案呢?有的人说曹玮的提案太冒进,有违兵家常识。这种说法完全是胡说八道的,因为对西夏党项人,没人比曹玮更有发言权。曹玮是开国元勋曹彬的儿子,也是曹彬临终前推荐给赵恒的,最为能征善战的儿子。曹家是北宋将门的大家族,甚至一度是北宋将门第一世家。曹彬受到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祖赵光义的重用,是北宋开国元勋中排名第一的名将。而曹玮跟随父亲多年,多次阻挡李继迁东侵,可以说是西夏军队最惧怕的将领之一。

因此史书上说朝廷惧怕李德明,而不愿意起兵灭夏,也不愿意收纳脱离李德明的党项部落,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也是没有依据的。既然史书的解释与当时的宋夏形势不吻合,难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朝廷错失灭夏良机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当时宋朝的全盘形势进行分析。

实际上宋朝当时的大敌并不是西夏,而是东北方的辽国。西夏党项人虽然屡次东侵,对宋朝西北边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但当时的军力还远不如后来的李元昊时代,所以平夏并不是宋朝朝廷的当务之急。而当时宋朝朝廷面临的最大危机,是辽国皇太后萧燕燕和辽圣宗的南侵。

根据史书记载,就在李德明登上西夏王位的这一年秋天,萧燕燕和耶律隆绪率领辽国大军以收复瓦桥关为名,亲率大军深入宋境,宋辽大战全面爆发。而在此之前的几年,宋辽关系就日渐紧张,边境的摩擦不段发生。比如在咸平二年,耶律隆绪便下诏伐宋,九月底正式出兵,然后在保州附近被宋军先锋田绍斌、石普部和本地驻军杨嗣部击败。辽军后来又转攻保州西北的威虏军,被名将杨延昭击退。然后辽军兵分两路进入宋境,一度切断了宋军主帅傅潜与朝廷的通讯,使得宋朝朝廷上下惊恐不已。

为了抗击辽国入侵,宋朝朝廷内部分成了主战和主和两排。主战派希望赵恒御驾亲征,而主和派则提出迁都江南和巴蜀的建议。最终以寇准和高琼为代表的主战派在斗争中取胜,赵恒从东京汴梁城起兵二十万,支援前线抗辽的战争。这场战争一直打到了景德元年年底才暂停下来,宋辽双方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让宋辽两国近百年没有大战。曹玮提出灭夏的时候,正式宋辽战争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辽军大兵压境,连萧燕燕和耶律隆绪都到了,而宋军方面也是赵恒御驾亲征,宋朝面临了赌国运的历史转折点。

在此关键的时刻,曹玮抛出灭夏提案,让当时主持国政的寇准、王旦等人左右为难。最让朝廷担心的是,作为大后方的巴蜀之地还出了农民起义。当时驻守益州的神卫军指挥使王均所部,发动兵变,占领益州,王均称帝建元,改国号为蜀。蜀中曾经参与过全师雄兵变及王小波、李顺起义的残兵旧部纷纷向王均靠拢,这场兵变有越做越大的势头。为了平定兵变,赵恒不得不把前线参与过平定王小波、李顺起义的雷有终、石普部调往川蜀,然后后又派秦翰率军增援。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中,宋朝实在是承受不起第三场大战了。

虽然曹玮对灭夏自信满满,实际上以他的兵力还真有可能完成灭夏大战,但是对于宋朝来说却是不敢冒任何一个险的。特别是赵恒又御驾亲征在外,东京汴梁城出现兵力悬空的情况,这就更加的危险了。为了维持国家的稳定,当时的寇准等人把灭夏的提案压下,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谁都不知道宋辽战争能打多久,如果同时三地开展,又都迁延数年,宋朝再富裕也撑不住。让人意外的是,辽军大将萧挞凛在澶州前线被宋军以床子弩射杀,导致辽军内部出现分裂。萧燕燕的姐姐萧胡辇和萧夷懒乘机起兵造反,反而解了宋军之困。

到了第二年春天,宋辽达成澶渊之盟,而萧燕燕和耶律隆绪也带着辽军回东北平乱,这场宋辽之间最大规模的战争才结束。可就是这仅仅一年的时间,李德明就平息了党项人内部的纷争,稳定了大局,坐稳了西夏王的位置。他看准宋朝刚刚结束了宋辽大战,暂时无力西顾的力量真空期,主动向宋朝示好派遣牙将刘仁勖奉上请求将归附的誓表放在北宋盟府,并且说归附宋朝是其父李继迁的遗命。当时的宋朝刚从战争中走出来,需要休养生息,只好答应李德明的请求。于是李德明借着宋辽大战的空隙,躲过了即位以来最大的危机。

从整个过程上看,李德明玩的就是阳谋,曹玮明知他玩的花样,却拿他没有办法。而朝廷方面不发话,曹玮也不敢随意起兵灭夏。尤其是宋朝猜忌武将的传统,这对曹玮来说是最大的忌惮。于是曹玮就眼睁睁的看着宋朝错失良机,让西夏一步步的做大。到了李元昊时期,西夏的军力已经远超李德明之时。而作为西夏克星的名将曹玮也已经去世多年,这让李元昊没了任何顾忌。于是他登基称帝,建立西夏王朝,成为与宋朝、辽朝并列的三朝之一。可以说西夏的崛起,既有宋朝错失良机的成分,也是战略形势使然,非人力所能阻挡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620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