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军主帅被狙杀,宋朝为何还要与辽国签订澶

自太平兴国四年(公元年),北宋太宗皇帝发动高粱河之战,到宋真宗元年(公元年),宋朝与辽国之间的战争持续了25年之久。在这段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中,两军互有胜负,谁也吃不掉谁。长期的消耗战对双方来说,都有些吃不消,尤其是对于不事生产以游牧为生的辽国来说,更是如此。因此,为了尽快搞定宋朝,辽人决定干票大的。辽宋疆域全图

01辽军压境

北宋景德元年(年)九月,辽国萧太后携辽圣宗耶律隆绪倾举国之兵南侵,主帅萧挞凛势如破竹,相继攻破遂城、祁州、德清,长驱直入宋境上千余里,于当年十一月,三面包围澶州(今濮阳)。澶州城距离北宋首都东京(今开封)约公里。北宋形势危急!宋辽澶州之战

02御驾亲征

大敌当前,宋廷朝野震动,人心惶惶。宋真宗是个胆小怕事的主,面对辽人来袭的第一反应是想要迁都南逃。“既而契丹围瀛州,直犯贝、魏,中外震骇。参知政事王钦若,江南人也,请幸金陵。陈尧叟,蜀人也,请幸成都。帝问准,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曰:‘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邪?’遂请帝幸澶州。”(《宋史·寇准传》)寇准目光如炬,对战局看得十分透彻,而在温室中长大的宋真宗畏辽如虎,哪敢以身犯险呢?形势危急,可“帝意未决”,寇准于是拉上殿前都指挥使高琼再次请宋真宗御驾亲征,在他们二人反复劝说下,宋真宗才最终下定决心。“帝乃命进辇。既至,登北城门楼,张黄龙旂,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续资治通鉴》)可见寇准的努力没有白费,宋真宗亲临前线,极大地提升了将士们的士气,给辽人带来了心里压力。宋真宗画像

03床弩立功

在辽军包围澶州之后,气势嚣张。被誉为草原“战神”的辽军主帅萧挞凛是个狠人,不好好在中军帐里坐镇指挥,居然大摇大摆地在宋军眼皮底下视察前线,胆子肥得很。这时候,死神已经盯上他了。“辽统军使萧挞凛恃其勇,以轻骑按视地形。时威虎军头寿光张瓖掌床子弩,弩潜发,挞凛中额仆,辽众竞前舆曳至寨,是夕,死。“(《续资治通鉴》)到底是什么样的神兵利器一举击杀辽军主帅呢?请看下图。根据宋朝的《宋史·魏丕传》的记载:旧床子驽的射程只有七百步,在魏丕的改进下,射程增加到了一千步。一千步到底有多远呢?宋朝一步合1.米,一千步约为1.5公里,这种射程居然达到了现代顶尖狙击步枪的有效射程。不得不让人惊叹宋人的聪明才智和鬼斧神工。三弓床弩

04进退两难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按道理来说,既然宋军已然狙杀萧挞凛,为何不一鼓作气,直捣黄龙呢?事情没那么简单。辽军主帅虽死,但是主力尚存,十万人马依然如山。宋真宗亲征,确实鼓舞了士气,但要命的是,宋朝还有个拖后腿的王超。王超是何许人也?北宋定州集团军主帅,拥兵十万之众,却不怎么听指挥。这哥们在宋辽战争伊始,就龟缩观望,任由辽军一路南下。宋真宗亲征后,下诏命令王超引兵前后夹击辽军。但是这哥们逗留不进,淡定得很。“车驾幸澶州,大将王超拥兵数十万屯定州,逗留不进,知节屡讽之,超不为动。复移书诮让,超始出兵,犹辞以中渡无桥,徒涉为患。”(《续资治通鉴》宋辽双方局势图战事进入相持阶段,对交战双方而言,都是进退两难。于辽军而言,前有宋朝皇帝亲自督师,宋人士气如虹;后有王超蠢蠢欲动,恐成合围之势;再加上主帅萧挞凛中箭身亡,士气大不如前,萧太后和辽主耶律隆绪心里在打退堂鼓。如果就这么灰溜溜地撤退,一路奔波劳苦就白费了,对随军出战的将士和国中贵族不好交代。对于宋朝来讲,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带头大哥宋真宗在澶州前线胆颤心惊,如坐针毡,生怕辽人破墙而入,自己要做阶下囚,守城将士也是压力山大,万一城破,罪莫大焉。再加上王超这哥们脑子抽风,不听使唤,谁也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于是双方开始谈判。

05澶渊之盟

谈判前,辽方的底线是,索不回关南之地,那就要宋人割肉,多谈点银子回来,不能白跑一趟。宋方的底线是,要地没门,要钱好商量。“财大气粗”的宋真宗一开始跟负责谈判的曹利用交底,如果辽人要一百万两银子,也是可以给的。精明的寇准私下找到曹利用说,如果超过三十万,小心你的脑袋。最终谈判的结果,双发都很满意,宋朝答应每年给辽国二十万匹绢布、十万两白银,与辽约为兄弟之国,互不侵犯。澶渊之盟在宋真宗看来,这点儿绢布和银子就当是救济一下穷人了;对于辽国来说,每年都有一笔固定收入,何乐而不为呢?自澶渊之盟后,辽宋双发基本上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对于两国百姓而言,也算是一大利好,毕竟以和为贵嘛。参考资料:《续资治通鉴》、《宋史》、《辽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636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