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变,以其变幻莫测、绚烂明艳的釉色和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的纹路,从最初被窑工视为神鬼之事的偶然现象,最终成为传统瓷器中独具风格的类型。
清以前,窑变乃为“天成”者。明《稗史汇编》中说:“瓷有同是一质,遂成异质,同是一色,遂成异色者。水土所合,非人力之巧所能加,是之谓窑变。”
至清代,窑变才又有了“人巧”的做法。清《景德镇陶录》有云:“窑变之器有三,二为天工,一为人巧。其由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雍正七年,景德镇御窑厂协理官唐英同属官吴尧圃调查研究钧窑配方,窑变釉便诞生于此时,为仿宋钧釉创烧之新品种。
据《南窑笔记》载,清代生产的窑变釉,因基本上掌握了窑变的规律,能够人为配置釉料,较好的控制火候,大多整器施釉,虽入火使釉流淌,但颜色变化任其自然,非有意预定为某种色泽。其釉面多呈现红、蓝、紫、白等色,偏红的称为“火焰红”,偏蓝的称为“火焰青”。
LOT清窑变釉橄榄瓶
H:22cm
瓶体形如橄榄,匀称秀美,直口微敞,短颈,溜肩,鼓部微腹,腹下部斜收,隐圈足,足底略外撇。通体施窑变釉,红、蓝、白三色自下而上,互有交融,形如泼彩,釉面莹润凝厚,醇和静雅。
橄榄瓶为清代瓷器的典型造型之一,始创于清代早期,流行于雍正、乾隆朝,其后较为少见。本瓶造型雍容秀颀,釉色匀净细润,虽无款识,但仍不失为一件时代特征鲜明的雍正瓷器隽品。
LOT清红釉枇杷瓶
H:41cm
瓶敞口,束颈,溜肩,腹部圆鼓,下腹弧收,圈足微外撇,足端平切,器身于颈部及上腹部饰两道竹节状弦纹。胎体坚实细腻,口沿处较薄,通体施红釉,釉色自口沿向下沿渐深,过渡自然,竹节状凸起处积釉,层次分明,足底平切不施釉,是清中期常用的做法。
这件枇杷瓶造型轻盈秀雅,内敛婉约,其线条柔美起伏,尽见迤逦之姿。红釉釉色绚丽明艳,釉面凝厚,似仿宣德时期宝石红釉的郎窑红。
LOT清中期窑变釉梅瓶
H:29cm
《饮流斋说瓷》中说:“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梅瓶自唐出现,流行于宋辽,至明清时,除了盛酒的功能,逐渐演变为了陈设器,其造型装饰也愈加繁复多变。
这件窑变釉梅瓶,小口微敞,短颈,肩部丰满,上腹圆鼓,胫部肥硕,下部内收束,足端微向外撇,可见明显的斜切痕迹。釉面细腻光洁,玻璃感较强,口沿处呈月白色,夹杂红色条纹,器身以紫红色为主,间有絮状蓝紫色斑点。该瓶造型优美典雅,除釉色外,不加雕饰,红蓝紫白四色交错融流,如风动云霞,变换旖旎,可谓是巧夺天工。
LOT清乾隆窑变釉瓜棱型梅瓶
H:28cm
瓶身及瓶口均呈六瓣瓜棱形,小口,短束颈,丰肩,瘦胫,圈足,足底斜切。器表通体施凝厚的窑变釉,与常见的以火焰红为主色的窑变釉不同,这件梅瓶以间于月白和绿色之间的釉色为主色,间有紫红色丝状纹饰。
本瓶外形俊秀挺拔,线条优美流畅,予人高贵静穆之美。其釉色月白、绿、紫与红色交织在一起,斑斓夺目,犹如霞光眩耀,尽的天然之趣。
LOT明钧釉六系尊连紫檀座
H:21cm
此尊大口微敞,方圆唇,短颈,溜肩,肩腹交界处微折,器身形似梅瓶,上腹部圆鼓,胫部较丰,饰一道凸弦纹,足端外撇。较为独特的是,肩部六系分两种,横竖相间分布。器身主体呈天蓝色,唯肩部一抹紫红色斑状纹饰,鲜亮夺目,器耳及口沿处施釉较少,露褐色胎骨。本品器形沉稳庄重,线条流畅优美,造型系仿古青铜器,恢宏浑厚,质感颇具古意。
LOT清炉钧釉观音瓶
H:16cm
《景德镇陶录》载,“炉钧釉,色如东窑、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变化过之。”作为仿钧窑釉色的一种,炉钧釉的釉色也继承了其的变化万千,交融呈一体的特点,不同的是,炉钧釉以蓝、绿二色为主色,冷艳夺目。
该炉钧釉观音瓶敞口,长束颈,溜肩,上腹圆鼓,其下弧线内收,至胫部下外撇。瓶体纤长挺拔,整体线条流畅,给人以亭亭玉立之感。通体施炉钧釉,绿釉交混蓝点,似山岚云气,斑驳陆离;又孔雀翎羽,明丽绚烂,可令赏者如痴如醉。此瓶无论造型精巧、釉面似镜、釉色明亮,均各臻其妙,集精、罕、美于一体,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