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1/yuyue/在中国历史中,有关“天命”、“祥瑞”的史事和言论从未沉寂。翻开记录五代十国历史的史料,可以看到许多“天命”的记载。如《旧五代史》中就提到:“又城东麦田中,有群鹊数百,平地为巢,处直以为己德所感……果为其子都所废。”众所周知,五代十国是个政权交替迅速的时代,君王的弑废相当频繁;而君王的崛起,常伴随着许多的异象。例如后周太祖郭威。据史书记载,郭威出生时有“赤光照室,有声如炉炭之裂,星火四迸”的异象;在他称帝之前,也出现多次“神迹”。“帝营上有紫气,如楼阁华盖之状……忽有黄气起于前,上际于天……牙署中有紫气起于幡竿龙首,凡三日。”从这些记载可以了解到,这都是为了显示郭威建立后周,是“天命”所归,其意义在于——由“天”给予新政权建立的正当性。同样的,之后代周而起的赵匡胤,从“陈桥兵变”的过程中,了解到:虽然建立宋朝凭借的是军事实力,但单凭武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合法性”。因此,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看到北宋初期君臣在伪造“天命”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宋太祖剧照众人皆“醉”,宋太祖“独醒”宋朝的开国者赵匡胤,在后唐天成二年,出生于洛阳的夹马营中。据闻当时满室遍布红光,他的金色身体散发异香。这样的异象,似乎暗示着他不平凡的未来。在其后的生涯中,他的身边仍不断出现关乎“天命”之符瑞。宋太祖即位之初,经常微服出巡探查民情。时人有担心其安危而劝谏,但太祖认为己既带有“天命”,便会受天保护而不受伤害,以此更加确立其政权是受命于天、毋庸置疑的。除了“天命”的征兆外,宋朝的统治者自历史传统中汲取既有资源,例如运用“禅让”与“五德终始说”。他们裁定宋承周而来,定下宋的国运为“火德”,并将祭祀“五帝”中的“赤帝”列为国家祭祀礼典之一。这些对国运的讨论、祭典的确立,皆为新政权的权力转移,提供了“合法化”的基础。然而,宋太祖也明白,这套说辞并非人人皆相信。因为在五代动荡与短命的朝代相接之下,时人无法确知赵宋会不会成为短命的第六代,故宋太祖本身并没有受“天命”思想的限制,他深知——努力与作为,才是真正能凭借的依据。宋太祖剧照宋太宗迫切需要“天命”加持开宝九年,在位已十七年的宋太祖驾崩,继任者是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由于传统皇位继承以“父死子传”为原则,故当宋太宗以“兄终弟及”的模式登上帝位之后,自然会留下诸如“斧声烛影”、“金匮之盟”等历史谜团。他的即位太不寻常了,如何使其政权的承继更加合理?在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赵光义的符瑞,示其继统乃承自于天意。如赵光义诞生之时,就出现了异象:“是夜,赤光上腾如火,闾巷闻有异香……”在他即将继位之际,符瑞的出现更是频繁:“有神降于张守真家……守真每斋戒祈请,神必降室中,风肃然,声若婴儿……上不豫,令守真降神,神言:晋王(赵光义)有仁心。”虽然宋太祖没有遗留下继位诏书,但“天命”之符瑞的出现,彰显出宋太宗的继统,是承天意而来,这种“权力转移”是正当的。宋太宗剧照按照以往的“天命”惯例——上天还会依君主的施政状况,降下祥瑞或灾异。这对宋太宗而言,似乎有着相当强的吸引力。宋太宗曾经向大臣提到官员若施政得当,便会出现祥瑞以示肯定。他话里话外的意思是:“虽然为政最重要的,是要有实际的作为;但若有祥瑞因而降临,那就更好了!”这样的谈话,传达了宋太宗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天命”的思想。而他这样的想法,在大臣献上“异兽”之时,也可看到:“己亥,坊州献一角兽……(宋太宗)令豢于苑中……且请宰相曰:‘时和年丰,兆民安泰,斯为上瑞。鸟兽草木,夫何足云。’”当时徐铉、滕中正、王祜等官员皆引用典籍,认为这只奇兽是祥兽——麟;宰相宋琪等人则上表向宋太宗道贺:“麟者,仁兽也……麟,王者之嘉瑞……帝功潜运,天意着明……斯实苍生无疆之福也,臣等不胜大庆!”虽然宋太宗明言没有必要“宣示于外”,但宋琪等人仍向太宗请求,并编纂祥瑞图文,交付史馆保存。由此可见宋太宗对于祥瑞的态度。那么,灾异发生时,他又会怎么想?淳化二年春天,大旱。当时大臣皆以“此灾害为天数”来回应太宗,唯有寇准直言——这是因太宗的政策必有失当所致。寇准的这番言论,引起太宗极大的不满。不过最后他仍接受了寇准的进言,改善了施政。宋太宗剧照从多数大臣的反应中,玲珑推测他们震慑于太宗的威严与权力,因而不敢借灾害而批评时政,以免触怒龙颜而遭杀身之祸。为何作如此推测?因为当时距离五代尚不远,而五代时的君主经常猜忌、滥杀无辜。如此的惨痛经验,应仍深植于大臣的脑海之中。或许,这也是宋初宰相大多是简约醇谨之徒,朝臣大多是静重沉默类型的原因罢!宋真宗对“天命”的执着,已入“走火入魔”之境在前两位开国者的努力之下,虽然没有夺回燕云十六州,但北宋政权仍很稳固。然而,在宋真宗即位后,除了要面对自太宗朝时已叛服无常的西夏;沉寂一时的北方强权辽,也开始对北宋进行一连串的攻击行动。景德元年,辽终于兵分两路南下攻宋,迅速挥兵至距开封仅三百里的澶州。面对契丹的侵入,虽然有人提议迁都,但最后在宰相寇准的力排众议下,宋真宗御驾亲征至澶州,极大地激励了宋军士气。即便如此,真宗仍希望能与辽达成和议。对辽而言,这次挥兵南下是倾国兵力,与宋军交战后连败宋军,声势浩大。然而,此时宋军因真宗亲征而士气大涨,辽军则又因大将萧挞凛意外中箭而亡,士气为之低落;再加上辽军占领地区并未完全掌控,再战未必有胜算。所以,辽也萌生了和谈之意。最终在王继忠居中协调下,双方于同年年底达到和议,史称“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盟约签订后,宋朝虽然每年要付出岁币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但是与辽建立了正式外交,彼此维持了一百二十年的和平。这对宋、辽而言,皆是十分重要且具突破性的。然而,“两国相约为兄弟之国”——这种平等的关系,对有些宋人来说,确实是屈辱的。因为这冲击到传统“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观念,对真宗的信心与政权皆造成了危机。如何获得上天对宋廷承“天命”的肯定?这对真宗来说,相当重要。接下来,我们可以在著名的“天书事件”中,看到“天命”再度发挥作用。在“澶渊之盟”签订后,因为双方百姓皆能安居乐业,所以真宗起初对此结果颇为满意。但在王钦若的煽动下,他渐觉此为“城下之盟”,而且没有收回幽燕之地是外交上的失败。他甚感不快,不仅罢斥寇准,甚至在王钦若的建议下,着手进行泰山封禅,以证明自己并未被上天抛弃。这是颇具戏剧性的桥段。真宗告诉王钦若与王旦,自己梦见神人告知将降天书。之后,果然在宫中神秘地出现“大中祥符天书”三篇。其上封帛有文曰:“赵受命,与于宋,付于慎,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真宗满心欢喜地接下天书,并特别兴建玉清昭应宫存放;且同时将年号依此更名为“大中祥符”,甚而进行一连串的封禅、祭祀等典礼。《清平乐》宋真宗剧照据史料所载,真宗朝“上天降下天书”共有五次。据闻前三次为王钦若、真宗所作;后两次则为寇准与朱能所为。除此之外,各地不断呈报有祥瑞、异兽出现,包括芝草、白鹿、嘉禾、瑞麦、瑞木、瑞竹、龙、白雉等种类。然不论其真伪,此皆是为了显示:并非“天有二日”,真宗才是天下唯一的君主;他得到“天命”,所以才会有这些天书、祥瑞被人发现。干兴元年,真宗驾崩,天书被放在真宗的陵寝中与之相随。之后,宋仁宗天圣七年六月的一场雷击,引发大火,烧毁了玉清昭应宫。《清平乐》宋仁宗剧照玲珑说“天命”对北宋初的统治者而言,具有很强的政治目的。在宋太祖、太宗、真宗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天命”被赋予了重要任务,即借此宣扬皇帝是唯一受天肯定的皇帝,具有强烈“合法、正当”的宣示意义。或许对当时的朝臣而言,他们也明白皇帝的用意。虽然我们无法真正确知每个人心中的想法,但至少在表面上,他们皆愿意配合伪造“天命”的活动。因为,不论人们是否相信“天命”,其伪造这不仅表明了对统治者的信心,也是为了整体国家权威象征的考量而作。